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论集约化养猪生态系统




   3.5 饲料加工的影响 饲料加工调制的工艺常影响维生素的活性。

   在混合粉料制颗粒过程中,加热就会破坏维生素的活性;维生素A、B1、B6、K3和叶酸与微量元素添加剂直接混合时,其效价将会降低;氯化胆碱与多种维生素之间都有被碱性较强的胆碱所破坏的可能,饲料贮存也可使维生素损失,因此,在预混中往往比饲养标准成倍增加维生素的用量,以补充在饲料加工、贮藏时损失的部分。近年,西欧国家推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液态喂猪设备,在喂猪时,维生素、微量元素、药物等准确称量后。通过不同的管道与基本饲料混合,拌匀加水混喂,就要避免维生素活性被破坏的缺点。

   由于集约化养猪广泛使用饲料添加剂,生产环保肉产品就极为重要,以免为了促进猪的生长和提高瘦肉率而使用一些禁用的药物或激素,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饲料--家禽--人类的三元生态关系将是未来家蓄生态学和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4. 集约化养猪的疫病生态

   研究集约化养猪的疫病生态,目的在于了解在密集饲养条件下,猪的疫病的发生,发展、发病率和发病强度的关键因子,以便根据工厂化猪场的环境条件和疫病流行的规律设法消除或控制这些因子,达到预测疾病的发生和控制疫病的发展的目的。

   工厂化养猪利润的有无,兽医起着决定性作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养猪业以户养为主,品种

   以地方品种为主,集体养猪不多,猪的疾病主要是三大传染病(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常见病还有猪喘气病、仔猪白痢、蛔虫病、肝片吸虫病、食盐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等十多种。进入八十、九十年代,由于饲养的猪品种从土种向培育品种转变,多渠道地大量从国外引进种猪。密集的工厂化养猪均使得猪的疫病流行表现出新的特点。

   4.1 集约化猪场猪病流行的特点

   4.1.1新的猪病增加:据南京农业大学(1986)介绍,大中型猪场有32种传染病。蔡宝祥等(1997)介绍有40种传染病。宣长和等主编的《猪病学》(1996)介绍的猪病多达129种。新增加的猪病主要有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猪痢疾、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母乳无乳综合症、梭菌性肠炎等。

   4.1.2 老疫病仍在流行:如已控制的水泡病、猪瘟又重新抬头。 4.1.3

   毒株变异而出现非典型疫病,使旧病以新的面貌出现。如非典型猪瘟,这些疾病易引起误诊和免疫失败,造成经济损失。

   4.1.4耐药性菌株增加:这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饲料添加剂有关,使很多细菌产生耐药性,常使防治失败。

   4.1.5条件性病原引起的疫病增多:如大肠杆菌引起的水肿病、红白痢目前较为普遍。

   4.1.6多病因混合感染:猪发生的传染病,

   很少是单一因素,如猪的呼吸道病,通常是猪喘气病、猪肺疫、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混合感染。猪瘟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猪瘟与伪狂犬病,猪气喘病与巴氏杆菌、放线杆菌混合感染等。

   4.1.7

   中毒性疫病,特别是饲料或药物中毒增多。如玉米赤霉稀酮(F--2毒素)中毒、添加磷酸氢钙引起的氟中毒,添加过量痢菌净、硫酸新霉素等药物引起的中毒也时有发生。

   4.18 饲养方式和环境条件对某些疾病的影响。如使用限位饲养引起营养缺乏症,漏缝地板建造不合理引起的肢蹄病、阴道炎、关节炎等。

   4.2集约化猪场兽医防疫的新观点 针对上述新出现的情况,猪场兽医防疫应树立的几个观点:

   4.2.1必须树立自繁自养的观点,自行培育后备猪,尽量减少引进种猪,防止新的疫病传入。

   4.2.2必须树立预防为主观点,由临床兽医学向预防兽医学转变,由被动防疫转为主动防疫,采取'全进全出'制,切实做好隔离饲养消毒、免疫接种等各项措施严格、有序,能有效控制和消灭场内已有源。

   4.2.3

   必须树立群体保健观点,制订猪群健康标准及经济、技术指标、每天检查猪群体况、毛色、粪便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实行通过饲料途径整群全面预防的原则,是集约化猪场兽医应牢记的预防猪病的原则。

   4.2.4必须树立猪病发生的多病因观点,重点研究猪传染病的病原生态学、分子流行病学、免疫与发病机理。诊治疫病,不仅要查明致病的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原,还应了解外界环境、营养水平、管理条件、应激因素、免疫状况等与疫病发生有关联的各种因素,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疫病 饲料 母猪 处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