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猪病防治

生猪养殖场流行疫病的防治


大体上分为5月份前的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疾病和5月份后以消化道或皮肤病变为主的疾病。结合化验室的检测能确定参与或主导疫病的致病因素包括有:猪瘟、伪狂犬、蓝耳病、圆环病毒、梭菌、霉菌毒素、链球菌、放线杆菌、弓形体、附红体、副猪嗜血杆菌、巴氏杆菌等,这些因素互相交织在一起,使临床病例均表现为多因素发病,使诊治、防控难度均加大。现仅就上半年来临床常见的一些典型病例总结如下:

  1猪瘟参与或由其主导的疫病发病率仍居首位,而且出现新变化发病率高、致死率高,控制难度大,关键点是做好猪瘟的免疫并确保有效,自繁场还要做好猪瘟病毒携带者的淘汰工作。这类的病例多死于多系统衰竭。

  1.1常见高致死率病例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继发感染,猪流感+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继发感染,猪瘟+弓形体+蓝耳病+继发感染。对于上述几种病例缺乏有效的治疗或控制手段,致死率很高,预防的关键点在于控制住猪瘟(科学的免疫、化验室检测)适当使用药物控制或消除继发感染,常用的药物方案有:方案一:纽弗罗预混(氟苯尼考2%,先灵葆雅)3千克/吨+附优特乐(泰乐菌素等,武汉回盛)1.5千克/吨+阿梅诺(18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等,意大利亚士可)1千克/吨连用7天。或方案二:万特肺灵(氟苯尼考10%)+附优特乐1千克/吨+阿梅诺1千克/吨连用7天。用药时需注意的是尽可能少使用针剂,否则死亡率会更高,需要降温的可以考虑使用感冒冲剂饮水。

  1.2有希望得到较好控制的病例

  1.2.1猪瘟+梭菌+沙门氏菌或大肠杆菌。这个组合的病例可出现在除哺乳仔猪外的任何生长状态的猪,夏季多发,常见症状是水泥样稀便、黑色稀便或正常粪色的稀便,并很快发展成水样便,前期采食正常,后期厌食,常规药物治疗无效,有时使用干扰素类制剂配合抗大肠杆菌药物注射能暂时收到效果,但停药后不久即复发。严重一点的病例可见到黑红色粪便或带有污血的粪便,死亡猪尸体很快胀肚,成年母猪群也常见到突然死亡、胀肚的病例。这种病例主要致死原因是梭菌及其毒素,因此控制的要点就是杀死梭菌、排除毒素。预防的办法是方案三:恩拉鼎(安来霉素4%)0.4千克/吨,脉冲式给药。治疗时需同时解决猪瘟的问题,方法是方案四:猪瘟细胞苗每千克体重1头份一次性颈部肌肉注射。打苗的同时治疗梭菌等方案五:恩拉鼎1千克/吨+5%硫酸新霉素1.5千克/吨+阿梅诺千克/吨,连用5天后去掉新霉素,继续使用7~10天,收效极好。

  1.2.2猪瘟+副猪嗜血杆菌或放线杆菌。在使用方案四的同时使用方案一或方案二任一方案连用7天即可。这种病例发病率较高,损失也较大,各猪场应以预防为主,断乳仔猪使用方案一,连用2周,产前产后母猪各一周则按方案一减半量使用,刚接触地面或转群后的猪则可按方案一或方案二减半量使用一周。其他猪群每个月按方案一或方案二减半量使用一周,效果很好。

  2伪狂犬病单纯的伪狂犬使用方案六:伪狂犬弱毒冻干苗2~3头份肌肉注射。多数情况下可收到很好效果,10日龄内仔猪发病时收效不大,近期还常见到的病例:伪狂犬+梭菌。常发于断乳至育肥末期的商品猪群,主要表现顽固性腹泻,药物治疗无效,死后有时可见尸体很快胀肚。确诊要依据化验室检测结果。治疗方法是同时使用方案六和方案五。

  3蓝耳病本病感染率越来越高,发病则趋于缓和,近期发生有一种以顽固性腹泻、体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表现形式,常同时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梭菌并发。主要发生于高品猪群。试验性的治疗方法是注射蓝耳病弱毒苗2~3头份,同时使用方案五。但当同时有猪瘟或和伪狂犬病发生时,致死率极高,且不分猪体重的大小。

  4大猪梭菌病正在流行,多呈散发养猪场"养猪场大多数对此还未有准备。该病病原体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可形成芽孢。过去发生于3日龄内仔猪即为红痢,现在乳猪发病极少,而大体重猪发病较多,致死率较高,养猪场要对此提高警惕。主要表现症状有胀肚、血便、水便、过料等,常同时伴有其他肠道细菌感染。控制本病以药物预防为主。预防使用方案三,治疗使用方案五。

  5霉菌毒素引发的系列问题明显增多,同时市场上的脱霉剂也五花八门,参差不齐

  5.1最常见的一种病例是商品猪体表长出许多红、紫疙瘩,黄豆粒大,很快中心变黑,这是典型的皮炎综合征,多由霉菌毒素中毒诱发圆环病毒病引起。这种病例治疗原则是:脱霉、脱毒、脱敏,保肝护肾,提升免疫系统功能。具体治疗方案很多,例如,方案七:霉吸安2千克或吸霉灵3千克/吨+阿梅诺1千克或强力拜固舒1千克/吨+紫锥疫毒清(紫锥菊等)1千克或病可清(甘草酸等)1千克/吨+葡萄糖25~50千克/吨连续使用,同时配合使用安灭杀(戊二醛等)每天消毒一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猪瘟 毒素 霉菌 病毒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