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猪病防治

猪呼吸道病综合症的思考与探讨




5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发病特点

该病多发生于13~20周龄的生长育肥猪,5~12周龄的保育猪也可发生,发病率为25%~60%,病死率为5%~10%,日龄越小的猪病死率越高。该病多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并且寒冷季节多发。猪群饲养密度过大,不同日龄仔猪混群饲养,猪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有害气体浓度过大,仔猪转群、运输以及其他可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等,均可促使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6猪呼吸道综合症的临床症状

病猪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急性病例体温升高,可发生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和亚急性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呼吸困难,多呈腹式呼吸,气喘急促,咳嗽,流鼻涕,眼分泌物增多,有结膜炎症状。转为慢性病例后,病猪咳嗽喘气,消瘦,生长缓慢,有的病猪皮肤发白,有的病猪腹泻,死亡率不高,但哺乳仔猪多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较高。有的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返情率增高。

7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剖检变化

剖检病猪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病变,多数病猪肺出血,呈橡皮样和花斑样病变,个别病猪肺有化脓灶,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有的病猪胸腔和腹腔内有许多纤维蛋白渗出,并造成粘连。少数病猪可见肝肿大、出血,肾有出血等病变。

8猪呼吸道综合症的诊断原则

发生该病时,应尽快采取病死猪的鼻黏膜、气管、肺、淋巴结以及病猪的血清或呼吸道分泌物等病料送有关兽医诊断中心进行细菌学和病毒学的分离鉴定,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血清学检验,弄清病原,以便指导防治,尽快扑灭疫情。

9猪呼吸道综合症的防制措施

9.1控制环境因素对猪群的影响从猪场选址和猪舍设计着手,猪场应尽量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的位置。设计猪舍时,舍内高度和舍间距离要合理,从而保证舍内空气能自由流通。同时,在舍内也应安装适宜参数的换气设备、抽湿系统等,保证舍内有害气体以及粉尘、微生物等有害物质迅速排出舍外,从而降低猪呼吸道综个症的发病率。

9.2坚持自繁自养猪场要实行隔离封闭式生产,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疫病从外部传入,如确实需要引入良种时,要从安全的猪场选种并严格检疫,再远离生产区隔离观察1个月,并在隔离区做好相关病症的预防注射和药物预防,确定健康后方可进场混养。

9.3确实执行全进全出制按照生产流程,从配种、妊娠、分娩、保育到生长育成全部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群或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都要全面彻底清洗消毒,然后再进入新的猪群,避免交叉感染。产房和保育猪舍,每批仔猪的日龄相差不要超过7天,这样可以有效地阻止病原体的水平传播。目前在一些发病猪场,保育舍中的仔猪日龄相差20~30天或将病猪留下,同下一批保育猪同时饲养,为病原体的水平传播创造了条件,造成病情持续不断。

9.4饲养密度要合理哺乳仔猪和保育猪应保证每头有0.4平方米的生活空间,生长猪每头0.8平方米,成猪每头1.2平方米,每栏猪数8~10头为宜。确定适宜的饲养密度,可有效地控制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发生。

9.5定期驱虫蛔虫和鞭虫等体内寄生虫可损害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抵抗力下降,此外,肺丝虫和蛔幼虫可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病症。所以,在仔猪断奶转入保育舍1周后,在饲料中应添加相关驱虫药,尤其是驱蠕虫药至关重要。9.6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母猪生产前1个月左右或配种前必须接种猪喘气病菌苗、蓝耳病疫苗、猪伪狂犬病疫苗和猪瘟疫苗。严重发病场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接种副猪嗜血杆菌苗、猪萎缩性鼻炎和巴氏杆菌二联苗、猪传染性胸腆肺炎疫苗等,以提高母猪的健康水平,减少母猪产房内排出病原对仔猪的感染机会,同时提高母源抗体对仔猪的被动免疫保护。此外,对于猪瘟,要进行超前免疫,以减少因呼吸道疾病的感染而继发猪瘟。

10猪呼吸道综合症的治疗措施

10.1治疗原则采用综合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中要重视联合用药,如抗病毒药与广谱抗菌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之间的联合使用等。并随时根据病猪症状的变化情况更换治疗用药,防止出现耐药性。猪呼吸道综合症发生时往往是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所以,尽管选用针对致病菌的敏感药物,其病情也要持续7~10天。而一些猪场对此认识不足,希望1~2天解决问题,结果频繁更换药物,使应有的药效得不到正常发挥,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另外,临床治愈后最好再坚持用药2天,以免疾病出现反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母猪 免疫 病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