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猪病防治

猪呼吸道病综合症的思考与探讨




3.2猪2型圆环病毒(PCV-2)病该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病,主要引起5~12周龄的断奶猪多系统衰竭,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消瘦、皮肤苍白、呼吸困难、厌食、精神沉郁等,有20%的病猪出现黄疸症状。在通风不良、过于拥挤、空气污浊、混养以及感染其他病原等因素时,病情会明显加重,一般病死率为10%~30%。剖检病死猪,可见肠系膜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异常肿大,外观为灰白色或深浅不一的暗红色,切面为灰白色,如发生继发感染,则切面可见到出血、化脓病变;肺部有灰褐色炎症变化;肝、脾、肾、胰、小肠和结肠也常有肿大及坏死病变。对于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对有临床表现的猪,可用广谱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同时采用抗病毒制剂如黄芪多糖、新感清等治疗,可提高疗效。

3.3猪流感该病竹发生于天气骤变的晚秋、早春及冬季,气温的突然变化是该病的诱因,发病突然、传播快。病猪高热、流泪、鼻液增多,发生支气管炎、肺炎,呼吸困难。猪流感病毒能在鼻黏膜、扁桃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及肺脏中繁殖,其中肺脏是主要靶器官,现在分离的猪流感病毒有H4N6、H3N2、H1N2与H1N1等毒株,其中H3N2与H1N1的协同流行,加重发病,在死亡病例中还常分离到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肺炎支原体等。单纯的猪流感,应用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再结合抗继发感染的抗菌药治疗,疗效很好。此外由于猪流感和人、禽流感有密切的关系,流感病毒在猪体内发生变异后,可产生感染人、禽、猪的新毒株,因此,对猪流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安全意义。

3.4猪伪狂犬病该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RY)引起的,该病毒能损伤猪肺的防御体系,抑制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猪只感染该病毒后呼吸困难、发热,有肺炎病变,并发猪流感时,病变更加严重,若与多杀性巴氏杆菌或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合并感染后,猪只发生死亡。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出现高发后,由于猪伪狂犬病疫苗在母猪群的广泛应用,早期出观的流产和仔猪发热、腹泻、呼吸困难、神经症状等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对于生长育肥猪,常出现呼吸道症状。

4细菌性呼吸道传染病

4.1副猪嗜血杆菌病该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养猪业的典型细菌性疾病,由于国内生产工艺的改变,饲养技术的调整不多,引种频繁及猪场综合防疫制度实施不力,使该病日趋流行,危害日渐严重。该病菌可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主要感染2周至4月龄的猪,临床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甚至拒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腹膜、心包膜和胸膜等可见浆液性、出血性、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急性感染后,可出现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等。猪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后,常伴发其他细菌与病毒的感染,口服给药或注射抗生素防治可能无效,最好的预防方法是接种疫苗,但不同血清型的副猪嗜血杆菌菌株之间缺乏交叉保护性,所以使用相同血清型菌株的疫苗对保护本地区猪群,控制该病的发生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可能分离到的本地、本场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有计划的使用敏感药物,对控制该病和继发感染都是至关重要的。

4.2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外界环境因素对该病的发生影响很大,在气温骤变、潮湿、通风不良、饲养密度大等多种不良条件下,都可诱发该病,主要经咳嗽、喷嚏的飞沫和分泌物通过呼吸道感染。从猪肺、扁桃体、鼻腔分泌物可分离到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在我国常见的血清型有1、5、7。急性和亚急性病例通常以纤维素性出血性胸膜肺炎为主要特征,慢性病例多以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为主要特征。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接种地方流行的血清型疫苗和敏感药物防治。

4.3猪肺炎支原体病该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猪肺炎支原体为黏膜病原,粘附于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的纤毛,损害呼吸道上皮黏液纤毛系统,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作用,从而引起免疫抑制。单纯猪肺炎支原体感染只是造成轻度肺炎,肺呈肉样变,无痰干咳,呼吸急促等,死亡率较低,应用敏感药物易缓解气喘症状,但从最近几年的发病情况来看,支原体肺炎很少单一发生,特别是和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相互影响共同感染是猪呼吸道综合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4.4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该病通常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临床上出现化脓性鼻腔分泌物,鼻甲骨萎缩、扭曲等,生长发育缓慢,常协同发生猪呼吸道综合症。从健康猪的肺中也能分离到多杀性巴氏杆菌,虽然健康猪能有效地消除或抑制经鼻内或气管内接种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但应激(如气候、饲养条件剧变等)及一些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或呼吸道组织损伤,易继发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母猪 免疫 病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