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羊技术 > 饲养管理

山羊斯氏多头蚴的诊疗


摘 要: 本文对河南省商丘市某波尔羊繁育改良场的山羊感染斯氏多头蚴的临床诊断,实验检查及病理解剖进行 描述,并用吡喹酮口服与肌注治疗的效果作了比较。

关键词: 山羊;斯氏多头蚴;诊治

河南省商丘市某波尔羊繁育改良场,存栏繁殖 用本地母山羊42只,波尔山羊种公羊5只。2002 年5月中旬又分别从重庆和陕西购进繁殖用母羊26只。2004年8月中旬,从重庆购入的有4只发病,皮肤有隆起的疙瘩,试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均无效,并且疙瘩数量逐渐增多,遍及全身,且本场羊及陕西羊也有发病,至10月16日共发病19只,死亡4只。发病羊为5只种公羊及能吃到公羊草料的母羊。

  1 临诊症状

  脉搏、呼吸、体温、大小便均正常。寄生于眼部时,可见突出于眼结膜的多头蚴囊体,皮肤表面有弥 散的凹凸不平的疙瘩,后期病羊行动迟缓,呆立,呼 吸困难,食欲差,死前不停咩叫(似发情时叫声)。

  2 实验室诊断

  2.1 血常规检查

  红细胞总数 1810 万/mm3 ,白细 胞总数 13.97 万/mm3 ,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白细胞 2%,杆状白细胞 1.6 %,分叶核白细胞53%,淋巴细胞40.6% ,单核细胞2.4 %。

  2.2 山羊左眼下眼睑有一透明包囊,压迫眼球,引起左眼视力障碍,用丁卡因作眼表面麻醉后,用注 射器抽取包囊内液体,液体抽完后继续向后拔活塞,带出一白色膜状物内面附有簇状、乳白色粟状物,将椭圆形小粒状物置载玻片,并覆盖玻片轻压,置显微镜下分别以40x,400x进行镜检,确定为原头蚴。将皮肤肿胀处用盐酸普鲁卡因局麻后,用手术刀将皮肤切开,钝性分离肌肉,可见透明肿胀,形如 卵的包囊,用镊子将其完整取出,同于眼睑部包囊,将其内面附着乳白色小体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构雷 同。各处观察到的包囊形状如照片1~5。

  3 病理剖检

  2004年11月22日下午,剖检死羊一只,左眼下眼睑处寄生1个包囊,所有骨胳肌均有寄生1~5 个包囊不等,颈部食道气管两侧肌肉各寄生12个,腹腔内寄生57个,肾包膜下2个,肝、胆囊、脾、胃 肠、肠系膜、淋巴结无寄生,心脏寄生2个、钙化灶5个,全身包囊210余个,包囊总重约3.1 kg。

  4 治疗

  4.1 吡喹酮口服诊断性治疗

  2002 年10 月10 日,送来一只诊断用病羊,为从重庆购进的棕色波尔山羊 与当地山羊的后裔,体重17 kg,全身布满大小不一 的疙瘩,右眼下眼睑有一透明肿胀物压迫眼球,引起 左眼视力障碍,体温38.5°C 2002 年10 月22 日上午9点,采用吡喹酮70 mg/kg体 重,1次/天,连用3天,服药后出现食欲废绝, 不反刍,卧地,口流白沫。停药2天后饮食欲、反刍 恢复正常,但以后病情不见好转,至11月22日下午 3点半死亡。病理剖检后,经实验室检验,确诊为山 羊斯氏多头蚴。
  4.2 吡喹酮肌肉注射。

  先取3只实验室确诊为山羊斯氏多头蚴的较重病羊,用吡喹酮注射液(吉 林省白城制药厂生产,规格 0.5 g/10 mL,批号 981205),按70 mg/kg体重,分点注射,1次/天,连 用3天。注射后病羊排红色尿液,呆立,精神不振,食欲差,反刍减少,3天后精神饮食欲、反刍即恢复正常。 有1只全身布满疙瘩,已不能配种的公羊,采用70 mg/kg体重肌肉注射吡喹酮,1次/天,连用3天。

  4.3 其余病羊全部用吡喹酮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治疗,剂量为70 mg/kg体重,1次/天,连用3天,全部治愈。

  5 讨论

  5.1 吡喹酮口服效果差,以肌肉注射为宜。

  5.2 该羊场养5只波尔山羊纯种公羊,单独圈养,喂食种公羊草料。种公羊精料所用鱼粉为2元/kg的劣质鱼粉,发病羊为种公羊及采食到种公羊草料的母羊,而其 余圈养母羊均没见发病。疑似劣质鱼粉污染了斯氏 多头绦虫的虫卵,成为该病的发病原因。该羊场养有牧羊犬2只,可能是该病的传染源。 建议该场不养犬,并将种公羊所用鱼粉更换为 优质鱼粉后,追访至今,再无新发病例。

  5.3 由重庆购进的羊只可能在购入前已发病。随着养羊热潮的掀起,羊只的流通增加,养殖户不经检疫盲目外购,购羊引种的同时将疾病带入羊场,给发病的控制带来较大的困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吡喹酮 山羊 母山羊 剂量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