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羊技术 > 饲养管理

小尾寒羊血矛线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一、病原及生活史

  血矛线虫属(Haemonchus)捻转血矛线虫(H·contortus),寄生于牛、羊、骆驼以及其他反刍兽的真胃内,偶尔也见于小肠,虫体呈毛发状,因吸血而显现淡红色,浸渍标本则呈淡黄色,表皮上有横纹和纵嵴,头端尖细口囊小,内有一对称背矛的角质齿。雄虫长15—19mm,交合伞发达,背肋呈倒丫字形,雌虫长27—30mm,生殖器官呈白色,吸饱血的消化器官呈红色,白色的生殖器官环绕于红色含血的肠道周围,形成红白线条相间的外观,似“麻花状”故称捻转血矛线虫。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75-95×40-50um,一个雌虫每天可排卵5000-10000个,虫卵在0℃时不发育,7.2℃时只有极少数可发育到孵化前期。虫卵发育至第三期幼虫所需的时间为:11℃,15-20d;14.4℃,9-12d;21.7℃,5-8d;37℃,3-4d;低于5℃,虫卵在4-6d内死亡,感染前期的幼虫,在40℃以上时迅速死亡,但在冰冻下可生存很长时间。感染性幼虫带有鞘膜,在干燥环境中,可借休眠状态生存一年半。

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当外界环境中的湿度、温度和氧气适宜时,胚胎开始发育。温度为26℃时,虫卵经20—24h即形成第一期幼虫。幼虫自卵壳内逸出,在外界环境中营腐生生活并生长,不久进入休眠期,而后蜕皮一次,变为第二期幼虫;而后采食、生长、休眠、蜕皮,但这次蜕下的皮并不脱弃,仍保留于幼虫体外而成为第三期幼虫的鞘膜。第三期幼虫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故又称感染性幼虫。感染性幼虫不采食,而以贮存在肠细胞内食物颗粒供生活消耗,当食物颗粒被耗尽时,幼虫即死亡。幼虫有背地性,在牧地适宜条件下,离开地面向牧草的叶片上爬行,但不能在干的叶面上爬行,须叶面上有薄薄的一层液膜时适于其活动,对于弱光有向光性,但畏惧强烈的阳光,仅于清晨、傍晚或阴天时爬上草叶,在日光强烈的白昼和夜晚爬回地面,在温暖时活动力增强,寒冷时进入休眠状态。幼虫有鞘膜的保护,对恶劣环境抵抗力较强,但易被直射日光晒死,干燥也能致死,但草地局部的环境气候,通常不会绝对干燥。当幼虫感到湿度不适时,即钻入泥土中,特别是沙质疏松的土壤,易于钻入并进入深层,以躲避干燥。落入水中的幼虫常沉于底部,根据温度和生物环境,可存活一个月或更久。

  感染性幼虫被宿主摄食后,在瘤胃内脱鞘后到真胃,钻入粘膜下的上皮突起之间,开始摄食,感染36h后,开始第三次脱皮,形成第四期幼虫,并返回粘膜表面。感染后3d,幼虫的性别已明显可鉴。感染后12d,虫体进入第五期,各种器官同时发育,感染后15d,雄虫长至9—10 mm,生殖管内已含精子;未成熟的雌虫长至12—14mm,卵巢内已含虫卵。感染后18d,雄虫长达12—15mm,雌虫约17mm,卵巢已环绕肠管盘旋,子宫内充满虫卵,至此虫体已发育成熟,游离在胃腔内,感染后18—21d宿主粪便中出现虫卵,25—36d,产卵量达到高峰,成虫寿命不超过一年。

  二、流行特点

  由幼虫的生活发育规律可知,宿主的感染,主要是在温暖季节,早晚阳光较弱和阴天的情况下,在草地上放牧时发生,但也可以由饮水感染。由于第三期幼虫不采食,仅依靠其体内贮存物质供应能量,一旦耗尽,即行死亡,故在温暖季节,日间光线强弱变化明显时,幼虫每日的活动量也较大,其寿命不超过3个月,反之,在潮湿寒冷季节,幼虫可存活一年以上。

  感染性幼虫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幼虫对弱光有趋向性,但畏强光,所以早晨、傍晚和阴天爬到草上,在夜间和晴朗的白天爬向地面;一定的湿度有利于幼虫的移行,但每cm2土壤表面的水分大于0.12ml时,则妨碍幼虫移行,土壤的饱和湿度达到85%时,有利于幼虫爬上牧草,但超过这种湿度,幼虫的移行受到阻碍。土壤干燥时,幼虫可在土壤中长期生存;幼虫在温暖的环境比寒冷时活跃,在温暖潮湿的季节,小尾寒羊感染率最高。本病流行较广,普遍存在,虫卵和幼虫一般能存活3个月以上,潮湿、温暖的羊粪和土壤是虫卵和幼虫发育的良好场地。据对我县十四处乡镇160个小尾寒羊养殖户的调查,本病的发生一般始于春季4月份,6—9月份为高发季节,进入10月份以后为低潮期,当年产羔羊的发病高潮一般在7—8月间,冬季亦进入低潮期。

  三、致病作用

  大量的虫体在真胃内,以头端刺入胃粘膜,可引起粘膜的严重损伤。由于虫体的吸血,所以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进行性贫血、衰弱和消瘦。虫体分泌毒素,被宿主吸收后,扰乱新陈代谢,妨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危害中枢神经系统以及抑制造血器官,更加重了羊体的贫血和营养不良,由于失血和血液再生能力被破坏,代谢紊乱,所以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尾寒羊 休眠 气候 病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