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羊技术 > 饲养管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小尾寒羊血矛线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零零社区网友  2006-01-25  互联网


一、病原及生活史

  血矛线虫属(Haemonchus)捻转血矛线虫(H·contortus),寄生于牛、羊、骆驼以及其他反刍兽的真胃内,偶尔也见于小肠,虫体呈毛发状,因吸血而显现淡红色,浸渍标本则呈淡黄色,表皮上有横纹和纵嵴,头端尖细口囊小,内有一对称背矛的角质齿。雄虫长15—19mm,交合伞发达,背肋呈倒丫字形,雌虫长27—30mm,生殖器官呈白色,吸饱血的消化器官呈红色,白色的生殖器官环绕于红色含血的肠道周围,形成红白线条相间的外观,似“麻花状”故称捻转血矛线虫。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75-95×40-50um,一个雌虫每天可排卵5000-10000个,虫卵在0℃时不发育,7.2℃时只有极少数可发育到孵化前期。虫卵发育至第三期幼虫所需的时间为:11℃,15-20d;14.4℃,9-12d;21.7℃,5-8d;37℃,3-4d;低于5℃,虫卵在4-6d内死亡,感染前期的幼虫,在40℃以上时迅速死亡,但在冰冻下可生存很长时间。感染性幼虫带有鞘膜,在干燥环境中,可借休眠状态生存一年半。

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当外界环境中的湿度、温度和氧气适宜时,胚胎开始发育。温度为26℃时,虫卵经20—24h即形成第一期幼虫。幼虫自卵壳内逸出,在外界环境中营腐生生活并生长,不久进入休眠期,而后蜕皮一次,变为第二期幼虫;而后采食、生长、休眠、蜕皮,但这次蜕下的皮并不脱弃,仍保留于幼虫体外而成为第三期幼虫的鞘膜。第三期幼虫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故又称感染性幼虫。感染性幼虫不采食,而以贮存在肠细胞内食物颗粒供生活消耗,当食物颗粒被耗尽时,幼虫即死亡。幼虫有背地性,在牧地适宜条件下,离开地面向牧草的叶片上爬行,但不能在干的叶面上爬行,须叶面上有薄薄的一层液膜时适于其活动,对于弱光有向光性,但畏惧强烈的阳光,仅于清晨、傍晚或阴天时爬上草叶,在日光强烈的白昼和夜晚爬回地面,在温暖时活动力增强,寒冷时进入休眠状态。幼虫有鞘膜的保护,对恶劣环境抵抗力较强,但易被直射日光晒死,干燥也能致死,但草地局部的环境气候,通常不会绝对干燥。当幼虫感到湿度不适时,即钻入泥土中,特别是沙质疏松的土壤,易于钻入并进入深层,以躲避干燥。落入水中的幼虫常沉于底部,根据温度和生物环境,可存活一个月或更久。

  感染性幼虫被宿主摄食后,在瘤胃内脱鞘后到真胃,钻入粘膜下的上皮突起之间,开始摄食,感染36h后,开始第三次脱皮,形成第四期幼虫,并返回粘膜表面。感染后3d,幼虫的性别已明显可鉴。感染后12d,虫体进入第五期,各种器官同时发育,感染后15d,雄虫长至9—10 mm,生殖管内已含精子;未成熟的雌虫长至12—14mm,卵巢内已含虫卵。感染后18d,雄虫长达12—15mm,雌虫约17mm,卵巢已环绕肠管盘旋,子宫内充满虫卵,至此虫体已发育成熟,游离在胃腔内,感染后18—21d宿主粪便中出现虫卵,25—36d,产卵量达到高峰,成虫寿命不超过一年。

  二、流行特点

  由幼虫的生活发育规律可知,宿主的感染,主要是在温暖季节,早晚阳光较弱和阴天的情况下,在草地上放牧时发生,但也可以由饮水感染。由于第三期幼虫不采食,仅依靠其体内贮存物质供应能量,一旦耗尽,即行死亡,故在温暖季节,日间光线强弱变化明显时,幼虫每日的活动量也较大,其寿命不超过3个月,反之,在潮湿寒冷季节,幼虫可存活一年以上。

  感染性幼虫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幼虫对弱光有趋向性,但畏强光,所以早晨、傍晚和阴天爬到草上,在夜间和晴朗的白天爬向地面;一定的湿度有利于幼虫的移行,但每cm2土壤表面的水分大于0.12ml时,则妨碍幼虫移行,土壤的饱和湿度达到85%时,有利于幼虫爬上牧草,但超过这种湿度,幼虫的移行受到阻碍。土壤干燥时,幼虫可在土壤中长期生存;幼虫在温暖的环境比寒冷时活跃,在温暖潮湿的季节,小尾寒羊感染率最高。本病流行较广,普遍存在,虫卵和幼虫一般能存活3个月以上,潮湿、温暖的羊粪和土壤是虫卵和幼虫发育的良好场地。据对我县十四处乡镇160个小尾寒羊养殖户的调查,本病的发生一般始于春季4月份,6—9月份为高发季节,进入10月份以后为低潮期,当年产羔羊的发病高潮一般在7—8月间,冬季亦进入低潮期。

  三、致病作用

  大量的虫体在真胃内,以头端刺入胃粘膜,可引起粘膜的严重损伤。由于虫体的吸血,所以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进行性贫血、衰弱和消瘦。虫体分泌毒素,被宿主吸收后,扰乱新陈代谢,妨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危害中枢神经系统以及抑制造血器官,更加重了羊体的贫血和营养不良,由于失血和血液再生能力被破坏,代谢紊乱,所以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四、临床症状

  本病常表现为慢性经过,病羊日渐消瘦,精神萎靡,放牧时离群落后,严重者卧地不起、贫血、下颌间和胸下部水肿,体重减轻,育肥不良,幼羊生长受阻,食欲减退,被毛粗乱。随体内寄生虫数量的增加及病情发展,病羊眼结膜苍白、高度贫血、极度衰弱,个别下痢,甚至卧地不起,最后,极度贫血,衰弱而死亡。

  五、诊断

  可根据本病的地方流行情况,虫卵检查,发病症状及剖检结果作综合判断。

  虫卵检查可用漂浮法进行虫卵计数,如果虫卵甚多(每克粪便100个以上),结合本病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即可判断为本病。
临床上可根据病羊贫血、消瘦、下颌间水肿,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被毛枯干无光泽,眼结膜苍白等症状判断。剖检是最可靠的诊断办法,以剖检羊的真胃内有血矛线虫为依据。

  六、防治

  1、丙硫咪唑:按每kg体重10—20mg直接投服或配成悬浮液灌服,也可混料一次喂服。

  2、左旋咪唑:按每kg体重10mg溶水灌服、混料喂服或饮水服药;亦可用5%注射液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

  3、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按每kg体重2mg内服或每kg体重0.2mg肌肉注射,亦可间隔7d再注射一次。

  七、预防措施

  由于小尾寒羊血矛线虫病普遍流行,危害严重,因而须实行综合性防治措施,应从流行病学入手,充分了解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特别是季节性,在此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1、实行科学放牧和饮水卫生,草场全面规划,分区轮牧,夏秋季节应避免在低湿草地放牧,不要在清晨有露水时或傍晚、雨后放牧,以避开幼虫活动期,减少感染。禁止让小尾寒羊饮低洼地点的积水、死水,换饮干净的井水和流水,并建立固定的清洁饮水地点。

  2、加强粪便处理,将羊圈内粪便及时打扫干净,并将粪便集中在适当地点堆积进行生物热处理,消灭虫卵及幼虫,而且可以提高肥效。

  3、计划性驱虫,根据本地该病流行情况,一般在春夏秋三季各进行一至二次驱虫,在严重流行地区和6—9月份的高发季节,可每月驱虫一次,预防效果良好。预防性驱虫一定要和流行特点、气候条件和饲养管理方法相结合,如果用药不与这些条件结合,预防性驱虫就会失去一定效果。



http://farm.00-net.com/yz/yy/siyangguanli/2006-01-25/122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