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羊技术 > 饲养管理

羊的主要传染病——痒 病



痒病又称慢性传染性脑炎,又名“驴跑病”、“瘙痒病”或“震颤病”,是由痒病朊病毒引起的成年绵羊(也可见于山羊)的一种缓慢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诊特征是潜伏期特别长,患病动物共济失调,皮肤剧痒,精神委顿,麻痹,衰弱,瘫痪,最终死亡。痒病是历史最久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可谓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原型。羊群遭受本病感染后,很难清除,几乎每年都有不少羊因患该病死亡或被淘汰:痒病的危害不仅是羊群死亡淘汰损失,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活羊、羊精液、羊胚胎以及有关产品的市场,对养羊业危害极大。

【病原】

痒病的病原体具有与普通病原微生物不同的生物学特性,目前定名为朊病毒,或称蛋白侵染因子,迄今未发现其含有核酸。痒病朊病毒可人工感染多种实验动物。动物机体感染后不发热,不产生炎症,无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痒病朊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抵抗力强。紫外线照射、离子辐射以及热处理均不能使朊病毒完全灭活。痒病朊病毒在37℃经20%福尔马林处理18小时、0.35%福尔马林处理3个月不完全灭活。在10%~20%福尔马林溶液中可存活28个月。感染脑组织在4℃条件下经12.5%戊二醛或19%过氧乙酸作用16小时也不完全灭活。在20℃条件下置于100%乙醇内2周仍具有感染性。痒病动物的脑悬液可耐受pH值2.1~10.5环境达24小时以上。痒病朊病毒不被多种核酸酶(RNA酶和DNA酶)灭活。5摩/升氢氧化钠、90%苯酚、5%次氯酸钠、碘酊、6~8摩/升尿素、1%十二烷基磺酸钠对痒病病原体有很强的灭活作用。

【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不同性别、品种的羊均可发生痒病,但品种间存在着明显的易感性差异,如英国萨福克种绵羊更为敏感。痒病具有明显的家族史,在品种内某些受感染的谱系发病率高。一般发生于2~5岁的绵羊,5岁以上的和1岁半以下的羊通常不发病。患病羊或潜伏期感染羊为主要传染源。痒病可在无关联的羊间水平传播,患羊不仅可以通过接触将病原传给绵羊或山羊,也可垂直传播给后代。健康羊群长期放牧于污染的牧地(被病羊胎膜污染),也可引起感染发病。通常呈散发性流行,感染羊群内只有少数羊发病,传播缓慢。小鼠、仓鼠、大鼠和水貂等实验动物均可人工感染痒病。羊群一旦感染痒病,很难根除,几乎每年都有少数患羊死于本病。

流行特点 不同性别、品种的羊均可发生痒病,但品种间存在着明显的易感性差异,如英国萨福克种绵羊更为敏感。痒病具有明显的家族史,在品种内某些受感染的谱系发病率高。一般发生于2~5岁的绵羊,5岁以上的和1岁半以下的羊通常不发病。患病羊或潜伏期感染羊为主要传染源。痒病可在无关联的羊间水平传播,患羊不仅可以通过接触将病原传给绵羊或山羊,也可垂直传播给后代。健康羊群长期放牧于污染的牧地(被病羊胎膜污染),也可引起感染发病。通常呈散发性流行,感染羊群内只有少数羊发病,传播缓慢。小鼠、仓鼠、大鼠和水貂等实验动物均可人工感染痒病。羊群一旦感染痒病,很难根除,几乎每年都有少数患羊死于本病。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1~3年或更长。起病大多数是不知不觉的。早期,病羊敏感、易惊。有些病羊表现有攻击性或离群呆立,不愿采食。有些病羊则容易兴奋,头颈抬起,眼凝视或目光呆滞。大多数病例通常呈现行为异常、瘙痒、运动失调及痴呆等症状,头颈部以及腹肋部肌肉发生频细震颤。瘙痒症状有时很轻微以至于观察不到。用手抓搔患羊腰部,常发生伸颈、摆头、咬唇或舔舌等反射性动作。严重时患羊皮肤脱毛、破损甚至撕脱。病羊常啃咬腹肋部、股部或尾部;或在墙壁、栅栏、树干等物体上摩擦痒部皮肤,致使被毛大量脱落,皮肤红肿发炎甚至破溃出血。病羊常以一种高举步态运步,呈现特殊的驴跑步样姿态或雄鸡步样姿态,后肢软弱无力,肌肉颤抖,步态蹒跚。病羊体温一般不高,叮照常采食,但日渐消瘦,体重明显下降,常不能跳跃,遇沟坡、土堆、门槛等障碍时,反复跌倒或卧地不起。病程数周或数月,甚至1年以上,少数病例也取急性经过,患病数日即突然死亡。病死率高,几乎达100%。

病理变化 病死羊尸体剖检,除见尸体消瘦、被毛脱落以及皮肤损伤外,常无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组织病理学检查,突出的变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海绵样变性。自然感染的病羊以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空泡变性和星状胶质细胞肥大增生为特征,病变通常是非炎症性的,且两侧对称。大量的神经元发生空泡化,胞质内出现一个或多个空泡,呈圆形或卵圆形,界限明显,胞核常被挤压于一侧甚至消失。神经元空泡化主要见于延脑、脑桥、中脑和脊髓。星状细胞肥大增生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多见于脑干的灰质和小脑皮质内。大脑皮层常无明显的变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痒病 病毒 绵羊 传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