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羊技术 > 饲养管理

羊的主要传染病——羊衣原体病



羊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绵羊、山羊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流产、死产和产出弱羔为特征。在疾病流行期,也见部分羊表现多发性关节炎、结膜炎等疾患。

【病原】

鹦鹉热衣原体分类上属于衣原体科,衣原体属。衣原体只能在活的细胞内繁殖,增殖过程因不同的发育周期有始体和原体之分。始体为繁殖型,无传染性;原体具有传染性,感染主要由原体引起。衣原体呈球形或卵圆形,革兰氏染色阴性,生活周期各期形态不同,染色反应亦异。经姬姆萨氏染色法染色,形态较小而具有传染性的原体被染成紫色,形态较大的繁殖性始体则被染成蓝色。受感染的细胞内可查见各种形态的包涵体,由原体组成,对疾病诊断有特异性。衣原体在一般培养基上不能繁殖,常在鸡胚和组织培养中增殖。实验动物以小鼠和豚鼠对其具有易感性。鹦鹉热衣原体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感染鸡胚卵黄囊中的衣原体在-20℃可保存数年。0.1%福尔马林、0.5%石炭酸、70%酒精、3%氢氧化钠均能将其灭活。衣原体对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敏感,而对链霉素有抵抗力。沙眼衣原体对磺胺类药物敏感,而鹦鹉热衣原体则有抵抗力。

【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鹦鹉热衣原体可感染多种动物,多为隐性经过。家畜中以牛、羊较为易感,禽类感染后称为“鹦鹉热”或“鸟疫”。许多野生动物和禽类是本菌的自然贮主。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粪便、尿液、乳汁、泪液、鼻分泌物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排出病原体,污染水源、饲料及环境。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粘膜感染;也可通过交配或用患病公畜的精液人工授精发生感染,子宫内感染也有可能;蜱、螨等吸血昆虫叮咬也可能传播本病。羊衣原体性流产多呈地方性流行。密集饲养、营养缺乏、长途运输或迁徙、寄生虫侵袭等应激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流行。

临床症状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绵羊、山羊可有不同的临诊表现,主要有下列几种病型。

(1) 流产型 潜伏期50~90天。流产通常发生于妊娠的中后期,一般观察不到征兆,临诊表现主要为流产、死产或娩出生命力不强的弱羔羊。流产后往往胎衣滞留,流产羊阴道排出分泌物可达数日。有些病羊可因继发感染细菌性子宫内膜炎而死亡。羊群首次发生流产,流产率可达20%~30%,以后则流产率下降。流产过的母羊,一般不再发生流产。在本病流行的羊群中,可见公羊患有睾丸炎、附睾炎等疾病。

(2) 关节炎型 鹦鹉热衣原体侵害羔羊,可引起多发性关节炎。感染羔羊于病初体温高达41~42℃。食欲减退,掉群,不适,肢关节(尤其腕关节、跗关节)肿胀、疼痛,一肢或四肢跛行。患病羔羊肌肉僵硬,或弓背而立,或长期卧地,体重减轻,生长发育受阻。有些羔羊同时发生结膜炎。发病率高,病程2~4周。

(3) 结膜炎型 结膜炎主要发生于绵羊,特别是肥育羔和哺乳羔。病羔一眼或双眼均可患病,眼结膜充血、水肿,大量流泪。病后2~3天,角膜发生不同程度的混浊,出现血管翳、糜烂、溃疡或穿孔。数天后,在瞬膜、眼结膜上形成直径1~10毫米的淋巴滤泡(滤泡性结膜炎)。某些病羊可伴发关节炎,发生跛行。发病率高,一般不引起死亡。病程6~10天,角膜溃疡者,病期可达数周。

部分病例可发生肺炎、肠炎等疾患。

病理变化

(1) 流产型 流产母羊胎膜水肿、增厚,子叶呈黑红色或土黄色。流产胎儿水肿,皮肤、皮下组织、胸腺及淋巴结等处有点状出血,肝脏充血、肿胀,表面可能有针尖大小的灰白色病灶。组织病理学检查,胎儿肝、肺、肾、心肌和骨骼肌血管周围网状内皮细胞增生。

(2) 关节炎型 关节囊扩张,发生纤维素性滑膜炎。关节囊内积聚有炎性渗出物,滑膜附有疏松的纤维素性絮片。患病数周的关节滑膜层由于绒毛样增生而变粗糙。

(3) 结膜炎型 结膜充血、水肿。角膜发生水肿、糜烂和溃疡。瞬膜、眼结膜上可见大小不等的淋巴样滤泡,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发现滤泡内淋巴细胞增生。

实验诊断

(1) 病原学检查

① 病料采集 采集血液、脾脏、肺脏及气管分泌物、肠粘膜及内容物,流产胎儿及流产分泌物等作为病料。

② 染色镜检 病料涂片或接种鸡胚卵黄液抹片,姬姆萨氏染色法染色镜检,可发现圆形或卵圆形的病原颗粒。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羔羊 病原 绵羊 饲料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