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羊技术 > 饲养管理

山羊传染性脓疱病发病现状及控制对策


? 山羊传染性脓疱病,俗称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山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唇、鼻、眼睑、乳房、四肢皮肤及口腔黏膜发生疱疹、水疱、脓疱和痂皮为特征。羔羊多为群发,常因继发感染而死亡。?<?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 发病情况

山羊传染性脓疱病是我县山羊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不管是专业户规模饲养,还是农户散养,均有发病。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县山羊生产的快速发展,该病的发生越来越多。根据对57户山羊专业户的调查,山羊传染性脓疱病发病情况如下:2000年共产羔羊1 067只,发病457只,发病率42.83%;死亡21只,死亡率4.60%。2001年共产羔羊1 489只,发病698只,发病率46.88%;死亡33只,死亡率4.73%。

2002年共产羔羊1 312只,发病395只,发病率30.11%;死亡13只,死亡率3.29%。2003年共产羔羊1 642只,发病679只,发病率41.35%;死亡21只,死亡率3.09%。?

2 发病特点

本病主要危害1岁以内的山羊,尤其是3~6月龄的羔羊发病率最高,常为流行性,成年羊多为散发。病羊和带毒羊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感染。多发于秋季,由于病毒的抵抗力较强,本病在羊群中常可连续危害多年。临床上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有时可见混合型,我县以唇型多见。唇型病羊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逐渐变为丘疹或小结节,继而形成水疱或脓疱破溃后形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若为良性经过时,硬痂逐渐扩大、加厚、干燥,1~2周内痂皮脱落而恢复正常。严重病例,患部继续发生丘疹、水疱、脓疱、痂垢、痂垢下伴生肉芽组织,使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椹状突起,严重影响采食,病羊日趋消瘦而死亡,病程可达2~3周,若继发感染,则脓疱和烂斑可波及唇内面、齿龈、颊、舌和整个口腔,或愈合而康复,或蔓延至深部组织内脏器官而死亡。蹄型病羊常在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水疱或脓疱,破溃后形成由脓疱覆盖的溃疡。外阴型母羊表现为阴道流出黏性或脓性从小处着手分泌物,阴唇肿胀并有溃疡,乳房和乳头上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公羊表现为阴茎肿胀并有小脓疱和溃疡。

?

病羊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严重者体温升高至41℃,食欲和精神不佳。口腔病变和唇部病变严重的病例,则采食困难,膘情下降,逐渐消瘦。常因继发肺炎而增加死亡。少数母羊因羔羊发病吃奶而感染,其乳头可见有水疱、脓疱、结痂等病变。?

3 病因分析

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羊。通过直接与间接接触传染,病毒存在于污染的圈舍饲槽、栏杆、垫草、饲草等,通过受伤的皮肤黏膜而感染。圈舍潮湿和拥挤,饲喂带芒刺或尖硬的饲草,羔羊的出牙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在新引进的易感羊群中,本病在短期内可使大多数羊感染,发病率达20%~60%。在育肥羔羊中可达90%以上。饲喂草料的优劣对羊口疮的发病影响很大。草料优良营养全面,母羊膘情好、奶水足,羔羊口疮病的发病明显减少,而草料品质低劣,营养不足,母羊膘情差,奶水不足,羔羊体质弱,羊口疮病的发病率增高。圈舍阴暗潮湿,寒冷,通风不良,采光不足,导致羔羊的抵抗力下降,口疮病的发病率增高。产房与育羔舍饲养密度大,羊拥挤相互密切接触,一旦有1只发病很容易波及全群。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羔羊 山羊 传染性脓疱 病毒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