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羊技术 > 饲养管理

舍饲养羊疾病的预防及常见病防治


2 舍饲养羊的常发病防治

2.1 羊肠毒血症 本病是由魏氏梭菌不同血清型菌株感染羊只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本病一般经消化道感染,饲草、饮水污染,过食精料均可诱发本病,发病年龄不等,从几个月到1~6岁均可发生;在常发区,2岁以下的羊,尤其4~12个月的羔羊死亡较多。本病多呈散发,具体可采用如下防治方法:给羊群注射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四联疫苗。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圈舍卫生及消毒,要限制给羊饲喂大量精料,配合日粮中加入磺胺胍,

以防感染本病。发现病羊及时隔离,可用3%火碱液彻底消毒病羊污染的圈舍,可对病羊服用磺胺脒,首次剂量按0.2g/kg体重,维持量减半。也可应用头孢霉素、卡那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20mg,每日2次。

2.2 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持续性下痢,本病常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

2.2.1 对怀孕后期的母羊要加强饲养管理,冬季做好保膘 保胎工作。产房应保持清洁卫生,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温度适当,地面铺上垫草。羔羊出生后搞好护理,断脐时要搞好消毒,把初乳挤去数滴后再让羔羊吸吮。

2.2.2 在本病流行地区,怀孕母羊用羔羊痢疾甲醛菌苗预防,第1次在分娩前20~30d内,后腿内侧皮下注射菌苗2ml,

第2次在分娩前10~20d内,于另一侧后腿内侧皮下注射菌苗3ml。这样初生的羔羊可获得被动免疫力。

2.2.3 抗菌疗法

2.2.3.1 磺胺脒1g,鞣酸蛋白0.2g,碳酸氢钠0.2g,每天2~3次,同时每天肌注青霉素80万IU,1日2次,至痊愈。

2.2.3.2 杀痢王透皮剂,根据羊大小不同,每只羔羊股内侧涂擦,2~3支/次。

2.2.3.3 中华痢绝注射液,每4只羔羊1支/次。

2.2.3.4 对症治疗 出现脱水的每天补液1~3次,心力衰弱的应强心。

2.3 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 本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主要特征。防治方法:羊群一但发病定性后,应立即隔离病羊,并进行及时治疗。可选用卡那霉素、强力霉素、土霉素、黄色素、贝尼尔(血虫净)等药物,一般认为血虫净和土霉素较好,血虫净7mg/kg体重,深部肌肉注射,轻症1次,重症24h后再注射1次,同时用抗菌素如头孢霉素等控制继发感染。除上述治疗外,还应抓住消毒和检疫,并对病死羊做无害化处理。预防本病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尤其要驱除媒介昆虫,并做好针头,注射器的消毒,还要随时消除应激因素。将抗菌药物混于饲料中,可起防病之效。

2.4 羊消化道线虫病 寄生于羊胃肠道内的线虫有很多种,

并多为混合感染。尽管这些线虫种类繁多,对羊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引起的感染及症状极为相似,故统称为消化道线虫感染。防治措施:羊群定期驱虫,一般春秋两季驱虫,严重时可3个月驱虫1次。治疗时可采用下列药物:左旋咪唑,口服剂量每千克体重8mg;肌肉或皮下注射每千克体重5~6mg。丙硫咪唑,口服剂量每次每千克体重5~15mg。

灭虫丁,口服或皮下注射每次每千克体重0.1mg。另外,目前一些高效低毒的驱虫药,如伊维菌素效果也很好。

2.5 螨病 羊螨病是由疥螨和痒螨寄生在体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螨病又叫疥癣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往往在短期内可引起羊群严重感染,危害十分严重。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2.5.1 注射或口服药物疗法 可选用伊维菌素(害获灭)或与伊维菌素药理作用相似的药物,此类药物不仅对螨病,而且对其他的节肢动物疾病和大部分线虫病均有良好疗效。应用伊维菌素时,剂量每千克体重50~100μg,也可应用碘硝酚注射液。

2.5.2 涂药疗法 适合于病畜数量少,患部面积小的情况,可在任何季节应用,但每次涂药面积不得超过体表的1/3。可选用的药物如下:1%敌百虫溶液、也可选用单甲脒、双甲脒、溴氰菊酯等药物,按说明书涂擦使用。

2.5.3 药浴疗法 该法适用于病畜数量多且气候温暖的季节,也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方法。药浴时,药液可选用0.2%~0.5%敌百虫水溶液,0.05%辛硫磷乳油水溶液,0.05%双甲脒溶液等。在预防上,可采用每年定期对羊群进行药浴,可取得预防与治疗的双重效果;加强检疫工作,对新购入的羊应隔离检查后再混群,经常保持圈舍卫生、干燥和通风良好,定期对圈舍和用具清扫和消毒;对患畜应及时治疗,可疑患畜应隔离饲养,在治疗期间,应注意对饲管人员、圈舍、用具同时进行消毒、杀虫,以免病原散布,不断出现重复感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检疫 饲料 羔羊 免疫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