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羊技术 > 饲养管理

这样养牛岂能不赚钱?




   “蒙牛”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当地农民朋友说,是“黑白花”叫我们改变了“老式种田法”。赛罕区碾格图村自从养起“黑白花”奶牛后,农民们就放弃了单靠种粮食为生的传统生存方式,开始了退耕种草、养牛卖奶的产业化生产,全村近5000亩耕地全部退耕还草,养了2000多头奶牛,向“蒙牛”等乳品企业日供鲜牛奶20余吨。据了解,目前呼和浩特市地区每养一头奶牛就增加3亩牧草,为每户农民年增加3000~5000元的纯收入。去年全市农村增加牧草种植面积18万亩,给农民带来纯收入3亿元,“造”牛粪近10万吨,形成了一个牛多粪多草多的良性生态环境和多方受益的农牧业发展新格局。二、建立奶源基地必须合理规划、规模饲养

   “蒙牛”建立奶源基地的实践证明,统一建立养牛小区和奶站是建设好奶源基地的有效途径。养牛小区规模一般在200~500头,模式也多种多样,既有单纯的养牛小区,也有前院住人、后院养牛的规模养牛小区。盛乐蒙牛饲养小区就是一个单纯的养牛小区。该小区由“蒙牛”投资建设,小区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建有16栋牛舍和一个奶站,实行封闭圈养,大户养牛50多头,中户养牛30多头。一栋牛舍20间,每间售价8000元,饲养户可以按间购买。锡林郭勒盟牧民王树花养有37头奶牛,便在小区购买了13间牛舍。她说,过去天然放养,卖奶不方便,一年收入不了几个钱。现在,奶站就建在自己身边,挤奶非常方便,价格也稳定,“蒙牛”在银行给饲养户建有账户,售奶款是一月一清,一年下来收入8万多元。在“蒙牛”奶业繁育中心,记者看到另外一种饲养模式——专业户集中饲养模式。一户占地3亩多,前边是小楼,供饲养户住,后边是牛舍和奶牛活动场地。3亩地,加上楼房和牛舍一般售价14万元。养牛小区由政府投资建设,专业户购买。目前,该繁育中心已发展专业饲养户28家,存栏奶牛2800多头,平均每户养有奶牛100多头。

   养牛小区之所以要有规模,主要是为了方便建立奶站。一个奶站一般需要投资30万元左右,养牛小区规模过小,奶站无利可图;过大,奶站无法满足养牛户的挤奶要求。盛乐镇一位负责同志说,2001年,该镇建设了第一个奶站,但由于进站奶牛少,每天收奶仅有100多公斤,连维持日常开支都不够,更别说有利可图了。后来,建设奶站就围绕养牛小区建,小区养牛数量达不到200头不建,超过500头的养牛小区可考虑建第二个小区。总之,建设奶站不能盲目,要站在建设奶站户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蒙牛”的500多个奶站都是通过“蒙牛”的组织动员由民间资本投资完成的。记者在和林格尔县盛乐镇上土城村采访时了解到,该村群众养有奶牛200多头,建有一个奶站。该站每天收购鲜奶3吨,按照蒙牛的规定,奶站每收购一公斤鲜奶,“蒙牛”给予0.15元的管理费。这样,奶站一天管理费是450元,一年就是14万元。而大一点的奶站收益更高。赛汗区格尔图村400多户农民养奶牛1000多头,该村建有2个奶站,每个奶站每天收购六七吨鲜奶。一个奶站一年下来,管理费收入30万元。碾格图村全村280户农民养奶牛2000多头,该村农民建有4个奶站,每天收购鲜奶30多吨,4个奶站一年收入就是120多万元。三、建立奶源基地有关部门必须通力配合、相互支持

   在奶源基地建设上,“蒙牛”是费了一番力气的。为确保饲养户有足够的草料喂牛,“蒙牛”在和林格尔县建起了一个上千亩大的人工草场建设示范区。一亩地“蒙牛”向牧民补助200~400元,并以一吨干草600元的价格负责回收。由于措施得力,和林格尔县退耕还草的进度明显加快,不仅使当地生态明显改善,而且也解除了养牛户没有饲草喂牛的后顾之忧。在帮助农户向银行贷款上,农户每购一头奶牛,“蒙牛”帮助担保贷款6000元。据统计,为了扶持贫困户发展奶牛,从2000年到2002年,“蒙牛”累计为农户担保发放贷款2.2亿元。不少贫困户通过养奶牛,在经济上获得了很好的效益。仅2002年,“蒙牛”就向奶农发放奶款5.2亿元。农户建设奶站,挤奶器所需资金仅需向“蒙牛”付30%的资金,其他资金可在以后管理费中扣除。

   尽管在建设奶源基地上“蒙牛”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蒙牛”想把建设奶源基地这台戏唱好也不容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奶牛 产业化 畜牧 农业产业化经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