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肠炎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1~4月龄鸡感染多见,对育成鸡、产蛋鸡均能构成一定的危害。笔者遇到一起土种肉鸡病例,经确诊为坏死性肠炎,使用药物治疗,病情迅速得以控制,现将该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
9月初,我市郊区一养殖户在其山地苹果园里放养300多只6月龄土种肉鸡中,部分鸡先后出现精神沉郁,羽毛松乱,不吃,两腿无力,趴卧不起,冠不能直立,排黄、绿色稀粪。呈零星发病和死亡,每日死亡3~5只,最高一天死亡12只。就诊时,发病率达24%,病死率16%。
2 剖检变化
剖检濒死鸡和死亡鸡,见腹脂上有散在小点出血,肝脾稍肿、质脆、瘀血,呈深红色,可见散在出血斑点。肠道变化明显,位于小肠中、下段的肠管增粗,肠壁增厚,病程稍长者则肠壁变薄、膨胀、易破裂;肠管扩张充气,肠浆膜呈污灰绿色,内容物稀薄,污黄灰红,有泡沫,也有呈豆腐渣状,肠黏膜呈弥漫性充血、出血坏死脱落,表现为深层坏死炎症变化,小肠其他部位变化不明显;盲肠扁桃体肿大,有出血点。
3 实验室诊断
3.1 镜检 无菌操作采取濒死鸡肝、脾触片,革兰氏染色,可见大量两端圆钝的粗大杆菌,单个、成双或长链排列;瑞氏染色见蓝色粗大杆菌,菌体中央有芽孢。采取盲肠黏膜,涂片镜检,未见球虫卵囊。
3.2 细菌分离培养 取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培养基中,经37℃厌氧培养24h,出现隆起的圆形光滑菌落,直径2~4mm,中间有黑点,周围有明显的溶血环。取菌落镜检,证实其为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
3.3 生化实验 分离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不发酵甘露醇;能分解半乳糖,不产生吲哚;在卵黄琼脂培养基生长产生卵磷脂酶,不产生脂酶;靛基质、硫化氢实验呈阳性。
4 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临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鸡坏死性肠炎。
5 治疗
用SMD与TMP按4∶1配伍,以0.05%的浓度拌料投喂鸡群5天,病情较重的配合庆大霉素饮水。投药后,鸡群未有新病例出现,5日后,鸡群恢复正常。
6 讨论
6.1 本地土种鸡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采取散养方式既减少饲料投入,又能增强鸡群的疾病抵抗力。此次发病多与本市8月下旬至9月上旬阴雨连绵,空气潮湿闷热,鸡群无法外出觅食,多集中在简陋的鸡舍中,导致抵抗力下降有关。
6.2 该病多散发,无较大的流行性。此例鸡群饲养于苹果园中,养殖户易误认为鸡吃了喷洒农药苹果树上掉下的害虫而中毒,未进行及时的救治,造成病情发展。
6.3 对散养的鸡群来说,当遇到恶劣天气不能外出觅食时,应及时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补充微量元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鸡舍条件,定期消毒,降低鸡群密度,减少各种应激因素,防止鸡群因抵抗力下降而生病。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j/5/2009-08-05/21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