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鸡病防治

鸡腿菇子实体常见病害及防治



           
  1.3 轮枝霉病  

    又名褐斑病、干腐病、黑头病、干泡病,除为害鸡腿菇外,对平菇、双孢菇、草菇等均有危害。
           
  病原:真菌轮枝霉(Verticillum fungicola Preuss)属半知菌纲、从梗孢目、从梗孢科,分生孢子为单细胞,分生孢子梗轮生。
           
  症状及病因:该病多在鸡腿菇子实体发育期侵染菌盖。常在菌盖顶端出现黑色斑块。在环境湿度偏低条件下因鸡腿菇的生长发育会使病斑龟裂成不规则的斑块。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白色霉状物形成,为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及孢子。该病不会造成子实体发生腐烂及散发出臭味,基本上不影响其正常发育,只是造成商品质量的下降。该病原物生长在土壤及有机物上,通过覆土及喷水传播。直接向菇体喷水,菇房内温度在15-25℃,湿度在90%-95%,通风不良的条件下极易发病。

  防治方法:①子实体生长期间,覆土层已偏干不粘手为宜,若出菇环境湿度过大,可加强通风换气;②出菇期间严禁向菇体直接喷水增湿或向畦床浇水。③药物防治参照疣孢霉防治部分。
         
  2 、细菌性病害
          
  2.1荧光假单胞杆菌病(Pseudomonas sp)  又名细菌性腐烂病。主要为害鸡腿菇子实体。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症状及病因:该病侵染部位多以鸡腿菇菌盖开始,在菇体上形成淡黄色水渍状病斑,并逐渐扩展使整个菇体变成淡黄色水渍状腐烂,触摸有粘湿感,散发出难闻的臭味。严重时腐烂的菇体上长满菌蛆,病菇周围直径5CM左右的覆土表面亦为粘湿状。若此时出菇畦内料温度在18℃以上,湿度在90%-95%病害传播极为迅速。3-5d可使大部分菇染病腐烂,病菇完全丧失食用价值。该病原菌存在于土壤和不清洁的水中,借助喷水、虫害、和空气传播。
        
  防治方法:①最好采用两场制栽培,即在固定菇棚内发菌,在简易菇棚内出菇,每栽培一次更换一次场地;②用固定大棚栽培时,要在夏季不用时拆去草帘和棚膜进行自然曝晒,并在下批栽培时更换覆土;③通风孔和棚门要覆盖防虫网或双层窗纱,并定期施药杀虫;④适当降低覆土层中的含水量,对环境湿度控制在90%以下。特别是在湿度高时禁止向菇体直接喷水,同时防止大棚凝结水或漏雨滴到菇体;⑤出菇湿度大时可将草木灰和石灰粉按1:1混合后撒在覆土层表面,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并有一定的增产效果;⑥化学防治:一旦发病,应将病菇摘除病清理出菇房,向病区喷撒克霉灵或漂白粉1:600倍药液;或用100国际单位农用链霉素或5%石灰水上清液,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2 假单胞杆菌病(Pseudomonas agarici)  又名黑腐病。
        
  症状及病因:染病初期在鸡腿菇菌盖上出现褐色至黑褐色斑块,随子实体生长斑块扩大并深入菌肉,逐渐使整个菇盖全部腐烂仅残留菌柄。该病原菌分较广,可通过土壤、水、空气、培养料、害虫等传播子实体从染病到死亡只需2-3d。特别在高温季节或反季节栽培中,遇到环境湿度大、温度偏高和通风不良时,极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参照荧光假单胞杆菌病防治方法。
        
  3、生理性病害:生理性病害是由于出菇期间温度、湿度、通风等管理不善而引起的生长发育不良,当环境适合时鸡腿菇又能正常生长。这类病害虽然不具有传染性,但发生也十分普遍,对鸡腿菇生产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所以生产上应当切实加以防范。
        
  3.1死菇蕾
        
  症状及病因:鸡腿菇子实体大量形成后,不再继续生长发育,而逐渐变黄萎缩死亡。该病病因有多种:①出菇棚内相对湿度及覆土含水量过低或通风量过大,风直接吹到菇蕾上使其失水;②覆土出菇时铺料太厚或摆袋过密,覆土后随着菌丝生长和菇蕾形成,畦床内料温逐渐上升至25℃以上;③覆土偏薄,出菇太密,菇蕾形成不同步,使营养供应不均衡;④菇棚内温度偏高或偏低(高于25℃或低于10℃)⑤湿度过大、通风不良、CO2浓度过高;⑥采菇不慎或防虫用药不当均易造成该病发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鸡腿菇 传播 腐烂 大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