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弧菌性肝炎
本病是由一种弯曲杆菌引起的鸡的传染病,常见于大龄青年鸡和产蛋鸡,今年雏鸡也有发生。特征是发病率高(10%)、死亡率低(1%~3%),用药可好转,停药有死亡,发病呈慢性经过陆续散发,发病鸡群产蛋下降或迟迟没有高峰,软蛋可占20%~30%,病鸡鸡冠萎缩苍白干燥,贫血消瘦,蛋雏鸡、肉仔鸡则表现为发育迟缓。病理变化是轻微病例仅见肝肿色淡,重症则表现为肝实质内散发黄色星状坏死灶或菜花状坏死区,质脆易碎,由于红细胞聚集而引起泡沫状病变形成肝被膜下的出血区、血肿、血凝块及血清浸出胶冻样层,有的破裂导致大量出血,流入腹腔导致死亡(河南叫血水病)。慢性病例可致肝硬化、萎缩、脾肿大、腹水等。肝脏的典型病变并不多见约占10%,多数是多样性病变。防治:卫生消毒无苗可防,用药方面以前些年的经验看是痢特灵、四环素类,现在多用金霉素、强力霉素、红霉素、庆大、卡那、磺胺、呋喃等,也有用环丙沙星、蒽诺沙星的。五天一个疗程,由于常复发无论用何药都需坚持两个疗程。
二、包涵体肝炎是鸡腺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又名出血性贫血综合症,肉鸡多发,一般在3~7周龄,较集中地在5周龄前后,患过法氏囊的鸡更易发,种鸡患病的可致种蛋孵化率降低,幼雏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全群鸡不表现症状,但持续出现个别病鸡,有的无症状突然死亡,有的表现萎靡、逆毛、腹泻等一般病态,偶见贫血黄疸,如果伴发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新城疫等则死亡率较高。剖检可见肝肿大、色淡、质脆,有的脂肪变性发黄柔软有油腻感。肝细胞内核形成包涵体。
防治:卫生消毒无苗可防,可用利肝见影和一些抗病毒的中药。
三、盲肠肝炎又名组织滴虫病,黑头病。雏鸡易感,成鸡隐感,夏季多发,以4~6周龄最易发,症状主要是便血、贫血,及时治疗的死亡率不高但病后数周内生长缓慢,病变特征是盲肠发炎,形成一侧肿大坚实的肠芯,横断面呈同心圆状,中心是黑红色的凝血块儿,肠壁薄透,肝脏的病变独特有许多近似圆形的溃疡灶黄绿色,状似小纽扣,稍凹陷边缘稍隆起,有的连成一片。
防治:卫生消毒无苗可防,用药以甲硝唑、痢特灵为主,辅助治疗用维生素K3、维生素A,因本病的病原是寄生于异刺线虫卵内的盲肠肝炎单胞虫,因此在病鸡转向康复时要用左旋咪唑驱除异刺线虫。
四、脂肪肝综合征多发生于成年产蛋鸡和饲喂高能量饲料的肉鸡,表现为腹部脂肪大量沉积,肝肥大油腻质脆易碎呈黄褐色,有的呈糊化趋向,有的有凝血块儿或破裂出血,剪刀切面有脂肪滴附着,腹水中有露珠样油滴。日粮中缺少胆碱麸皮、高能玉米偏多,体重超标20%以上,运动不足是诱发主因。
防治:补充维生素B,采用间歇光照有助于肉仔鸡多活动可缓解本病的发生
五、药源性肝肿大多发生于长期超剂量服用某些药物的患病鸡。外观表现为本来如刀刃样的肝边缘变厚钝了,肝脏肿胀至饱满欲裂状,质脆易碎,切面呈水肿血肿状,表面呈糜烂样溃疡区,有的瘀血。此时肝的功能基本丧失,这时用药不但不能治愈疾病反而会加重病情延误治疗。
另外,引发肝脏病变的疾病还有如患有马立克氏病时,肝明显肿大质脆颜色变淡深浅不均,表面粗糙呈灰黄白色颗粒状,切面可见肿瘤结节。患淋巴细胞白血病时,肝脏肿大几倍即大肝病,颜色灰白,质地变脆,内有肿瘤形成。患禽霍乱时,肝脏肿大呈棕红色或棕黄色,质地变脆,表面有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点,有时还有点状出血,有时是一叶肿大。雏鸡患白痢时,肝脏土黄色,肿大,有砖红色出血条纹,表面有针尖大小的灰黄色坏死点;青年鸡或蛋鸡患白痢时,则是肝肿大,有的破裂出血形成腹腔血水。患有鸡伤寒时,肝脏先稍肿大,充血,随后显著肿大呈古铜色(暗黄绿色),表面有针尖大小的黄白色坏死点;患有鸡副伤寒时,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条纹和灰白色坏死点,颜色棕黄或稍带绿色,质地变脆,表面有瘀血。黄曲霉毒素中毒时,肝肿大,颜色苍白,有出血斑点,质地变硬,表面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坏死结节;磺胺药物中毒时,肝肿大,有出血点呈紫红或黄褐色;泛酸缺乏时,肝肿大,呈暗黄色;其他中毒症常表现为肝脏肿大,质地变脆,出血或瘀血。患大肠杆菌病时,主要是肝周炎,表现为瘀血、肿大,呈暗紫色,表面覆盖一层灰白灰黄色的纤维素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j/10/2009-06-22/24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