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鸭技术 > 饲养管理

目前鸭主要传染病及其防制对策




随着养鸭业的蓬勃发展,不同规模的鸭场星罗棋布,饲养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饲养密度不断加大,为各种病原微生物在鸭体内繁殖、变异及传播创造了条件,加上一些劣质的蛋黄液?含有蛋传递性疾病?的应用,以及抗生素或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目前鸭传染性疾病依然十分复杂,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免疫防制松懈及水域的污染,有些旧的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在部分地区出现地方性流行,如番鸭细小病毒病;二是有些病毒出现变异株,用原来的疫苗免疫,疾病得不到有效控制,如鸭病毒性肝炎;三是由于抗生素或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耐药菌株比较普遍,如从某鸭群中分离的一株大肠杆菌,能耐受16种常用的抗生素或抗菌药物;四是新的疫情出现,造成鸭群不同程度地发病和死亡,如番鸭的“花肝病”。这些都给养鸭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严重危害养鸭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鸭主要传染病及其防制对策,笔者对此进行概括叙述如下。

1.鸭瘟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鸭、鹅及雁形目家禽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本病多发生于20天龄之后的鸭。主要临诊症状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肿头,流泪,流鼻液,软脚,拉绿色稀粪。主要病理变化为:眼结膜潮红;头部皮下胶冻样浸润;食道粘膜被纵向排列的黄褐色假膜覆盖;腺胃乳头出血,肌胃角质层下出血;肝表面有大小不一的黄白色坏死灶,在坏死灶中央常有鲜红色的出血点或周围有出血环;脾脏有坏死灶;肠粘膜广泛性出血;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常有黄褐色的坏死物覆盖;母鸭出现卵黄性腹膜炎。从患鸭的肝、脾中容易分离到鸭瘟病毒。

防制:(1)使用鸭瘟弱毒疫苗免疫预防,效果良好。(2)患病早期鸭群使用抗鸭瘟血清治疗,效果好,但使用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2.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雏鸭的传染病。有三种血清型,即Ⅰ、Ⅱ、Ⅲ型,我国主要流行的是Ⅰ型。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地区的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异,用原来的常规疫苗免疫预防效果下降。本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主要临诊症状为:病程短,发病、死亡急促,死前常出现角弓反张现象。主要病理变化为:肝肿大,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红褐色的出血点。从患鸭的肝、脾容易分离到鸭病毒性肝炎病毒。

防制:(1)使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预防,效果好;出现变异株的地区,还应结合使用当地分离株制备的鸭病毒性肝炎灭活疫苗进行免疫。(2)患病早期的鸭使用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但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3.番鸭细小病毒病

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引起雏番鸭的传染性疾病。由于本病多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番鸭,故本病又称为“三周病”。主要临诊症状:拉白色或绿色水样稀粪,喘气,软脚,有时出现扭颈等神经症状。主要病理变化为:小肠(尤其在蛋黄蒂附近)肠腔膨胀硬实,内有“腊肠样”栓子。从患鸭的肝、脾中容易分离到细小病毒。

防制:(1)用番鸭细小病毒弱毒疫苗免疫预防,效果良好。(2)患病早期的鸭群使用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但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4.鸭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家禽或野禽的一种感染或疾病综合征。以往的研究表明,鸭是禽流感的主要储毒宿主,只感染不发病,但带毒排毒。然而,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禽流感不但感染鸭,而且能使其发病,甚至引起死亡。主要临诊症状为:雏鸭急性死亡,眼结膜潮红,流泪,流鼻液,喙紫黑色,个别肿头和出现共济失调的神经症状;母禽产蛋量急剧下降,受精率和孵化率也显著降低。主要病理变化为:雏鸭眼结膜炎,潮红;胰腺有出血点或坏死点;心肌可能有条纹状坏死;肝脏有出血点;脾脏有坏死点;母禽卵黄性腹膜炎。从患鸭的肝、脾中容易分离到流感病毒。

防制:(1)禽流感有众多血清亚型,且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力甚差,因此,使用当地分离毒株制备的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效果良好。(2)患病早期的鸭使用当地分离株制备的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进行治疗,效果显著。(3)金刚烷胺、病毒唑及一些防治流感的中草药,对鸭禽流感的早期治疗有一定效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番鸭 病毒 免疫 鸭病毒性肝炎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