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肉狗养殖技术

我国犬类传染病防制对策与建议


    犬类传染病对养犬业危害极为严重,它不仅能造成大批犬死亡,而且某些人犬共患的传染病还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对传染病的防制和研究,一直都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传染病的控制和消灭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兽医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犬的传染病疫情动态总的趋向是一些旧病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由于养殖业生产方式的发展,一些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得以传播流行。

    1 现状与问题

    1.1 流行特征发生变化

    由于病原体与宿主长期受到免疫原接种、环境、药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及饲养方式的改变,导致一些传染病流行特点和临床表现发生变化,出现流行缓慢、症状不典型以及散在发生和不显性感染病例增多,如慢性犬瘟热。

    1.2 养殖模式对传染病流行的影响

    多年来我国的养犬业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养殖模式多样。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是有初步规模的工作犬养殖,多位于城郊。其饲养设施、防疫制度较正规,基本上符合动物防疫法的要求;二是个体养犬户,多数是将农田改成简易的犬舍,每户养殖数量一般在百只左右;三是宠物犬和散养的看家护院犬,一般是一户一只犬,多者几只犬。后两种情况疫病复杂,交叉活动频繁,卫生防疫很难落实,导致集散地、运送工具、笼养器具和饲养人员成为传染源或传播媒介;粪尿污物随意排放,环境污染严重,卫生条件差,成为最危险的传染源,一旦疫病传播将暴发流行。

    1.3 混合感染多,病情复杂

    自同一病例分离到2种以上的病原的现象经常出现,如犬瘟热与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混合感染。有的病例,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同时存在。

    1.4 犬共患病增多

    自1997年起,我国狂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地区疫情上升十分明显,导致发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其中90%以上都是由犬传染引起的。2003年上半年全国重点传染病疫情表明,狂犬病位居重点传染病死亡数和病死率榜首。今年1~6月,狂犬病发病人数已达545人,比去年同期超出89人。

    1.5 在传染病管理上,问题也比较突出

    防疫队伍不健全,防疫网络没有形成,疫情报告制度、扑杀及补偿机制不健全,对人犬共患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等。虽然目前对养犬业危害最为严重的典型犬瘟热和细小病毒病等不多见,流行形式从大流行转变为地方流行或地区散发,发病特点也出现了所谓非典型,但如果放松兽医监督,不及时诊断防治,这些传染病在长期稳定后还有重新暴发流行的可能。

    2 建议与对策

    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养防并重”的方针,加大防疫力度,严防国外疫病传入,消除发生疫病的各种隐患。

    2.1 对我国犬类传染病防制的总体建议

    2.1.1 严格执行兽医法规,这是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重要保证。

    2.1.2 充分发挥中国工作犬管理协会的行业管理职能,以规范行为管理、保护养犬业健康发展为目标,明确饲养者的权利和义务;降低注册门槛、政府为养犬者提供某些服务,这样合理合法,又便于政府对犬类行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加强免疫接种制度,实行免疫目标管理,建立免疫档案和免疫标记制度,实施普遍免疫接种。逐步在全国推行一犬一标一号,通过对动物佩戴耳标,建立档案,详细记录动物免疫、饲养和用药情况,促进免疫、检疫工作的开展,为疫情及时反馈捉供条件。规定犬类限养区,要经过当地公安部门批准,领取《犬类准养证》,并对犬进行免疫注射后才能饲养。限养区以外的乡镇和农村是犬类准养区,要向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或其委托的办事机构申请登记才可以批量圈养。

    2.1.3 制定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逐步建立起重大疫病的预防、监测、诊断体系和应急机制。疫情监测、预防免疫、检疫、封锁、隔离、扑杀和消毒等技术措施逐步走向制度化。根据我国养犬业比较分散的实际,建立国家、省、市、县、乡五级防疫网络,形成疫情快速、准确的反馈机制,创建动物疫病控制信息平台。全面开展疫情监测工作,为及时发现疫情、预测疫情发展趋势和制定科学的防疫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疫病预防主管部门与各医疗机构、各饲养者建立信息互动平台,以利于政府部门及时掌握新动向,了解动物疫病预防和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调整传染病控制计划,向医疗工作者和饲养者预告疫病动态,介绍医疗、饲养、保健等新技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疫病 检疫 狂犬病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