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养蚕技术

专家指点家蚕化水蛹防治


主要措施有做好消毒、加强原蚕饲育管理、提高桑叶品质、适当蚕座蚕儿密度等。

  化水蛹,又称为黄死蛹或化骨龙,是家蚕后期死蛹的一种,该病在蚕种生产上发生较普遍。每年每造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以高温造(3-5造)发生较多,给蚕种生产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现在根据我们的一些试验调查和生产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化水蛹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症状及发生规律

  一、发生症状蛹体死后不变色,与健康蛹体色基本一致,从外观上不容易看出来。死后第二天蛹体开始软化,用手指轻轻挤压一下,容易流出黄液。第3-4天后体内组织全部液化,只剩蛹壳裹着,组织液呈乳黄色,无臭味。

  二、发生规律从蚕造发生程度来看,一般头造发生较少,二造开始逐渐增多,三至五造发生率最高,六造以后又相对减少。从蛹体发病时间来看,一般从化蛹后第2-3天开始,第4-7天最高峰,复眼变黑后停止发生。

  病原及感染时期

  一、病原过去曾出现过两种不同意见,有的专家认为化水蛹是由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引起的,但亦有专家认为核型多角体病毒只能使蚕体致病,不可能使蛹体组织液化。为了弄清化水蛹的病原体,我们曾两次用5条化水蛹汁液并用50毫升冷开水稀释后,添食于5龄第二天20条健康蚕儿。同时用冷开水添食20条蚕儿作为对照区。两次添食试验,结果完全一致。凡是添食化水蛹液汁区于熟蚕前均100%发生体腔型脓病,对照区则没有发病。由此可见引起化水蛹的病原是体腔型脓病多角体病毒。

  二、感染时期我们采用15-20条体腔型脓病汁液稀释500毫升冷开水喷于桑叶上,对5龄蚕逐天进行添食攻毒试验,并用冷开水添食作对照区,根据我们试验调查结果:5龄第一天攻毒的,其发病高峰期出现在熟蚕之前;5龄第2-3天攻毒的,其发病高峰期出现在上簇后至化蛹之前;5龄第5-6天攻毒的,其发病高峰期出现在化蛹后至复眼变黑之前。对照区则没有发病。由此可见化水蛹感染时期主要是5龄后期感染体腔型脓病多角体病毒引起的。但亦有专家认为,亦有可能是3-4龄感染了病毒,由于蚕期条件好,暂时不发病潜伏到蛹期才发病的。有没有这个可能性,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证明。

  致病因素

  一、病菌因素凡是传染性的疾病,蚕、蛹发病必有病菌存在和感染,没有病菌存在和感染是不可能发病的。消毒不彻底,蚕室、蚕具仍有脓病病毒存在,或者防病不严,把外界病毒带入室内,使蚕儿感染发病,这是导致脓病发生和后期死蛹的主要因素。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高温多湿、闷火局气候环境,特别是30℃以上高温多湿闷热天气对大蚕期(尤其5龄蚕)、上簇期和前蛹期影响较大,削弱了蚕、蛹的体质和抗病能力,所以高温多湿、闷火局的气候环境是引起化水蛹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生产调查三至五造高温多湿季节,化水蛹发生率一般不低于5%-10%,个别批次高达30%-50%。

  三、叶质因素大蚕期特别是大蚕后期食了偏施氮肥过多的桑叶以及不成熟嫩叶、湿叶、水叶和老嫩不均以及日照不足等不良桑叶,又是导致化水蛹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蚕儿食了这些营养差、水分多的桑叶,直接影响了蚕、蛹的营养生理和水分不平衡,不利于提高蚕、蛹体质和生命力,使蚕体虚弱,成为蚕病发生的诱因。根据过去生产调查,采叶桑的批次,采桑后3-4天内进行施肥,每亩施肥25天采叶,每亩施尿素7.5-10公斤的,化水蛹率仅有2%-3%;每亩施尿素15-20公斤的,化水蛹率为4%-5%;每亩施25-30公斤,化水蛹率为18%-25%。每亩施35-40公斤,化水蛹率为32%-41%。同时,大蚕期特别是大蚕后期食了嫩叶、湿叶、水叶过多和长期日照不足的桑叶,化水蛹发生率最高,虽然未作详细调查,但估计不低于40%-50%。

  四、饲育因素饲育型式和饲育方法对蚕儿和后期水蛹的发生影响很大。例如地面育,用枝桑和叶桑育效果就大不一样。据调查,同时6月中旬收蚁,同一座蚕室,同一组人饲育,同一片桑地,技术处理也基本一致。但是枝桑育的蚕儿发育良好,整个蚕期未发生过一条脓病蚕,化水蛹率仅有1.5%。但是叶桑地面育的,5龄第三天出现了脓病蚕,第5-6天大量暴发,是什么原因呢?根据我们分析,因为叶桑地面育。蚕儿踏过后,桑叶叠桑叶,蚕儿难于食通渣,加上蚕座不通气,桑叶与蚕屎混在一起,造成蚕座发热,蚕座表面蒸热量大,所以蚕座气温高,湿度大。在熟蚕前一天我们进行蚕座温度测定,枝桑地面育的,蚕座上中下温度基本一致,相差不大,仅差1℃。但叶桑地面育的温度较高,蚕座底层比枝桑地面育的高5℃,中间层高11℃,表面高4℃。结茧部分蛹期调查水蛹发生率高达50%-60%。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桑叶 病毒 对照 氮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