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兽药信息

肉鸡气囊炎的发病原因与综合防治



3.2.2密度与环境污染也是本病的发病的主要原因。
有的养殖户不注重调节养殖环境,肉鸡饲养密度过大,消毒隔离期不足,消毒不够彻底,大肠杆菌大量存在,很容易成为污染源,导致下一批肉鸡大批发病。
3.2.3肉鸡呼吸系统结构原因
  这种“上呼吸道-肺脏-气囊-骨骼”相互连通的结构特点,使机体形成一个半开放的系统,空气中病原微生物,很容易通过上呼吸道造成全身感染,也是气囊炎高发的重要原因。因此,鸡呼吸系统的这种结构成了大肠杆菌感染的便利的通道,大肠杆菌一旦突破呼吸系统的粘膜屏障,会迅速通过气囊进入胸腔和腹腔,感染内部器官,常在临床上表现为气囊炎。
3.2.4 做正常的免疫后应激,这也是一个气囊炎的诱发因素。做完首免或二免后鸡群出现咳嗽、甩鼻、呼噜的,如不能及时治疗很快便引起气囊炎。
3.2.5免疫抑制病也是一个诱发因素
由于免疫抑制病的存在,机体对外界致病原敏感性增加,条件性病或弱致病性病原如支原体用了好多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就是不能完全治愈,接而转型为顽固性呼吸道综合症。大肠杆菌心包炎、肝周炎单纯用高敏大杆药不能迅速控制病情,减少死亡。
4.主要临床病症
甩鼻、咳嗽、呼噜等上呼吸道症状为主,且逐渐蔓延发展。病鸡眼睛变形,眼结膜发炎、流泪,甚至肿胀导致失明。本病传播快,前期症状较轻,不易发现,中后期多为混合感染,大批死亡。病程较长,治疗不及时或延误病情者死淘率较高,且治疗不彻底,在继发心包炎、肝周炎后死亡率更高,发病中后期或病重鸡群,鸡群精神沉郁、采食量不升或明显减少,排黄白或黄绿色稀粪,鸡群生长缓慢,闭眼、打蔫鸡不断出现,死亡率增加。有的重症扒在地上口微张喘气,有的外观精神挺好就“蹦高”死了。
5.病理剖解变化
主要表现为喉头和气管轻微充血、出血、气管内有少量粘液或一层黄色干酪样物附着,严重病例可造成支气管堵塞;肺部气囊混浊、增厚、有黄色或黄白色块儿状干酪样物附着,肺脏充血、瘀血,严重病例导致坏死;腹气囊也会出现混浊、增厚,腹腔常有大量小气泡;发病中后期会造成“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及“气囊炎。””””
6.综合防治措施
6.1首先从饲养环境与饲养管理严格把关。
本病发病主要原因与环境因素非常大,饲养管理好的鸡场,一旦发病很好控制,死亡率也很低,饲养管理差的鸡场一旦发病,不好控制,并且越来越重,死亡率偏高。所以说环境的控制对本病的发生发展非常重要。
6.1.1采用合理的饲养密度,1-2周30-34只/平方米;3-5周15-20只/平方米;6周-出栏8-10只/平方米。保证鸡舍良好的通风,控制鸡舍内有害气体的含量,氨气的浓度1-3周应低于10ppm,4周-出栏应低于20ppm,硫化氢不能超过10ppm。保持鸡舍内适宜的湿度,根据不同的阶段适时调整,第1周75%,2-4周60-70%,5周-出栏55-60%。
6.1.2加强饲养管理工作,给鸡群供给足够的营养物质,做好日常的消毒卫生工作,保持鸡场、鸡舍的环境卫生。对于病死鸡只要深埋或彻底销毁,杜绝传染源,给予鸡群良好的生存环境。鸡场应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和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
6.2购进优质鸡苗,确保无支原体垂直传播。
6.3在育雏时控制好支原体与大肠杆菌病,做完疫苗后用大肠杆菌与支原体药,中后期控制好病毒病。  
6.4选择优质的疫苗,防疫之后做好呼吸道的预防措施。发现鸡群起呼吸道了,及时全面治疗,边治疗边调理,不要犹豫顾及成本,将呼吸道病控制在萌芽阶段是关键。
6.5综合治疗
6.5.1气囊炎一定要及时诊断,一旦发现及时治疗,否则发展到最后谁都治不住。
当鸡群出现呼噜咳嗽时,一定要剖检鸡,找到发病原因,不要看没有死就舍不得剖而随便投一些呼吸道药就算了,因为如果是气囊炎导致没治住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6.5.2结合雾化给药。
通过常规途径给药,很难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我们根据气囊炎的机构特点,从解剖构造上看,肉鸡的气囊壁很薄,内层为单层扁平上皮,仅在开口处为纤毛柱状上皮,外层是与浆膜相连续的单层扁平上皮,两层上皮之间为纤维结缔组织,含有弹性纤维,不但结构薄,而且血管很少。所以,肉鸡气囊发生炎症后,通过常规的用药途径,如注射、饮水、混饲等,吸收的药物很难在气囊内达到有效浓度选用气雾给药,将药物直接送达气囊表面,是最为合理有效的用药途径。在选择气雾给药的药物上要慎重,不是每种药物都适合通过气雾给药,可以气雾给药的药物有硫酸新霉素、利巴韦林。同时药物的微粒大小也将影响用药效果,因为微粒越小,越容易进入肺泡,但与肺泡表面的黏着力小,容易随呼气排出;微粒越大,则大部分停留在呼吸道的粘膜表面,不易进入到气囊部位。所以,临床应根据用药目的,选择合适的药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肉鸡 病原 病毒 免疫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