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兽药信息

草鱼人工免疫防疫技术及相关疫苗介绍


  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陈总会 巩华 黄志斌

  近几年,我国对养殖鱼类的免疫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在草鱼养殖方面,代表了我国水产疫苗的发展水平,目前已经有注射型疫苗、浸泡型疫苗取得生产批准文号,口服型疫苗也在实验室阶段完善中,目前尚无产品面市。

  国内比较成熟的注射用水产疫苗产品是珠江水产研究研制的草鱼出血病活疫苗(GCHV-892株),2010年12月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证书号:(2010)新兽药证字51号),2011年3月获得生产批准文号(兽药生字(2011)190986021)。

  该疫苗的特点是用量少、效价高、保护力强、免疫产生期快、免疫期长、使用安全方便,克服了组织苗(土法疫苗)效果不稳定和细胞灭活疫苗免疫期较短的缺点,主要应用于对草鱼病毒性出血病(GCHV-892株)的免疫防病,使用浓度为10-2,注射剂量0.2毫升,免疫时效为1年。

  一、注射免疫

  在冬末春初,气温在10-20℃时放养草鱼种期间适宜注射疫苗。夏季高温鱼病易发的时候不适宜注射疫苗。注射规格:通常3寸(10cm)以上的鱼种,就可以注射疫苗。如在操作熟练的情况下,小规格鱼种也可以注射疫苗,但注射的剂量要减少,且保证鱼种体长在3cm以上。

  1、注射免疫准备工作

  注射免疫准备工作首先要选择型号合适的连续注射器,使用时须用75%的酒精消毒或用开水煮沸15-20分钟消毒。一般来说,规格在11朝-4寸的鱼种一般选用4#注射针头,规格在5寸以上的鱼种一般选用5#注射针头。若采用腹腔注射时,要防止扎针太深伤及鱼体内脏,可在注射针头上套一小截塑料管或剪短针头,暴露出的针尖长度略长于鱼体腹肌厚度。

  由于鱼类种苗大多对溶解氧等水质因子要求较高,抗应激能力较差,对环境胁迫敏感,免疫接种过程中稍不注意就可能发生损伤鱼类甚至导致死亡的意外,给疫苗接种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按常规法取养殖池、塘、网箱水域水样,检测水质的盐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理化因子,并结合经验性水色观察,判断水质质量,必要时做优势藻类镜检分析,以确认是否存在有害藻类优势种群。通常选择在天气晴朗、水温适宜的早晨进行鱼体免疫,在施行免疫前,首先要确认待免鱼健康:通过询问养殖业主了解待免鱼的生长、摄食、有无病史与用药史、周边其他养殖尤其是与待免鱼同类养殖的病史。抽样镜检待免鱼3-5尾,观察体表、摄食是否正常;按常规方法镜检寄生虫。免疫前1天,待免鱼需停饲(饵)一天。

  2、注射免疫操作

  鱼类注射免疫操作,如一般动物注射一般,将药液配伍完毕,即可进行。1瓶500尾份“草鱼出血病冻干苗”可配1瓶100ml“草鱼烂鳃赤皮败血三联苗”或者1瓶100ml “鱼嗜水气、温和气单胞菌灭活二联苗”.注射时,半斤以下鱼种每条注射0.2 ml;半斤以上鱼种每条注射0.3 ml.

  注射的部位,鱼类皮下注射操作难度较大,国内一般采用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肌肉注射一般采用背鳍基部,注射液量控制在每尾鱼0.1-0.2毫升,与鱼体呈30-40°的角度,向头部方向进针。进针深度约为0.3厘米,根据鱼体大小以不伤及脊椎骨为度。肌肉注射的疫苗一般为易吸收、无佐剂为宜,否则易形成肿块,影响鱼体正常代谢。腹腔注射,将针头沿腹鳍内侧基部斜向胸鳍方向进入,与鱼体呈30-40°的角度,向头部方向进针。

  进针深度依鱼的大小而定;有的地区习惯用胸腔注射,从胸鳍内侧基部插入,不过个体小的不适用此法。如技术熟练,用腹腔注射或胸腔注射法,药液不易漏出,比肌肉注射效果好。

  整个操作过程要轻、快、稳,尽量减少鱼体的损伤。严格按照疫苗产品使用说明的适用对象、免疫方式、剂量、注意事项等要求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注意鱼的稳定状态,如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早期安全防护处理。注射疫苗后最好用“鱼菌清”(商品名)、“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消毒水体,预防细菌感染伤口。

  此外,疫苗产品中的生物大分子在光照条件下易分解,因此在注射过程中需将疫苗瓶遮光放置,忌暴晒。疫苗一旦开瓶后,就要马上使用,而且要当天用完。当天开瓶但没用完的药液、用完的瓶、纸箱、泡沫箱等废弃物要做统一无害化处理,以免造成等污染环境。

  3、注射免疫后管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病原 鱼类 草鱼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