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兽药信息

抗原虫药物种类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抗原虫药主要包括抗球虫药、抗锥虫药、抗梨形虫药、抗滴虫药四大类。其中球虫主要寄生于肠道,其中柔嫩艾美耳球虫主要寄生于盲肠,常见且致病力最强;毒害艾美耳球虫 寄生于鸡小肠中段;堆型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小肠前段;巨型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小肠中段;另外其他种属动物都可感染球虫病,该病对养鸡和养兔专业户造成经济损失尤其较大。

锥虫病主要危害马、牛、骆驼,主要有伊氏锥虫病(病原为伊氏锥虫)和马媾疫(病原为马媾疫锥虫)。梨形虫主要寄生于血液内,又称血孢子虫,抗梨形虫药又称为抗焦虫药。滴虫主要有组织滴虫和毛滴虫,组织滴虫主要寄生于禽类的盲肠和肝脏,毛滴虫主要寄生于牛生殖器官,可导致牛流产、不孕、和生殖力下降。总之,治疗寄生虫病最好根据该虫生活史和各类药物的特点合理选药使用,以求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将主要介绍这几类寄生虫的繁殖特点和药物作用机理的基础知识,以帮助养殖户选择抗原虫药。

抗球虫药

(一)球虫发育特点球虫繁殖生长发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前两个阶段是在宿主粘膜上皮细胞内进行,后一阶段则是在外界完成;致病阶段主要在球虫的前两个阶段。球虫的整个繁殖阶段即三个时期共需时间约为7d,从卵发育到子孢子为第1d;然后发育为滋养体和裂殖体为第2d;再发育为裂殖子为第3d;第4d发育为滋养体和裂殖体;第5d再发育为裂殖子,从第5d发育开始为有性繁殖,裂殖子分为雄性配子和雌性配子;然后第7d发育为孢子化卵囊,为孢子生殖阶段;然后再一个轮回,一直循环重复。在发育的过程中前两天为第一个无性周期,第3、4d为第二个无性周期,第5、6d为配子阶段。药物作用在第一个无性周期,即感染后第1~2d,仅能起预防作用,无治疗意义。作用在第二个无性周期,即感染后的第3~4d,既有预防作用又有治疗意义,且治疗作用比预防作用大。因此,在治疗球虫时,应选择作用峰期与球虫致病阶段相一致的抗球虫药物作为治疗性的药物;另外,还要考虑抗球虫药对宿主产生球虫免疫力的影响,如作用于第一代裂殖体的药物,影响鸡产生免疫力,多用于肉鸡,对产蛋鸡或肉用种鸡一般不用或不宜长时间应用;作用于第二代裂殖体的药物,不影响鸡产生免疫力,可用于蛋鸡和肉用种鸡。

(二)抗球虫药物

1.仅有预防作用无治疗意义的药物。本类药物影响宿主的免疫力,且只作用于球虫第一代裂殖体,禽类中仅能应用于肉鸡。此类药物包括聚醚类抗生素、氯羟吡啶、氨丙啉等。其中聚醚类抗生素如莫能菌素、盐霉素、马杜霉素与单价阳离子亲和力大;拉沙菌素则除了与单价阳离子结合外,尚可与二价阳离子(Mg2+/Ca2+)结合;另外药物在进入宿主细胞前先浓缩于球虫子孢子及裂殖子,引起球虫细胞内离子浓度过高,水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从而使子孢子及裂殖子膨胀、破裂而杀死球虫。同时球虫细胞为了排除细胞内多余的离子,能量耗尽,也是其死亡原因之一。此类药物作用谱广,对多种球虫有效。但本类药物对宿主的毒性较大,使用时用量必须精确计算,以防中毒。

⑴莫能菌素:是本类药物中第一个被分离出来作为抗球虫药物,对鸡柔嫩、毒害、堆型等6种常见球虫均有杀灭作用,作用峰期为感染后的第2d。除了杀球虫作用外,还对动物体内产气荚膜芽孢梭菌有抑制作用,可作预防坏死性肠炎药物。该药物难溶于水,一般混饲,对肉牛有促生长作用。用于家禽、牛、羊,产蛋期禁用,禁与泰妙菌素、竹桃霉素及其他抗球虫药配伍使用。禽:90~110mg/kg饲料;兔:20~40mg/kg饲料。

⑵盐霉素:抗球虫、促生长,应用同莫能菌素,对无性生殖的裂殖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与抗球虫药增效剂乙氧酰胺苯甲酯合用,治疗球虫效果较好,但毒性比后者强。该药安全范围较窄,若浓度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会出现采食下降、体重减轻、共济失调和腿无力等副作用。毒性稍强,禽:60mg/kg饲料。

⑶拉沙菌素:为二价聚醚类抗生素,在本类药物中毒性最小,可与泰妙菌素合用,但由于该药对二价阳离子代谢影响,很易引起宿主水分排泄量增加,故使用较大剂量时,垫料易湿。混饲每100kg饲料7.5~12.5g。

⑷那拉菌素(甲基盐霉素):作用谱、配伍禁忌与盐霉素相似,但毒性强于后者。与尼卡巴嗪配伍合用,药效较好。混饲每100kg饲料6~8g,仅用于肉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毒性 肉鸡 盐霉素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