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小区是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畜牧业生产组织形式,是按照标准化养殖要求建立的、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实行统一管理的畜禽饲养园区。畜牧小区的组织形式多数为“四统、一分、一集中”,即“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供应体系、统一购苗(料),分散饲养,集中销售”。
畜牧小区模式是基于我国国情的一种创新模式,是农户分散小规模饲养到规模化养殖的过渡形式,是我国畜牧业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产物。目前,小区主要采取“企业+农户”的生产方式,以企业为产业化龙头带动一群养殖户。有些小区是农民自发形成,有些是当地政府组织农民形成。畜牧小区便于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便于技术推广、疫病防治和畜产品安全管理;有利于科学饲养管理、规范化操作、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近几年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支持畜牧小区建设,据统计,迄今为止全国已有4万多个畜牧小区,近五年来天津市经市农委验收合格并补助设施配套资金的畜牧小区已达600多个。这些小区为畜牧业养殖方式转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发挥天津市畜牧小区的优势,构筑牢固的小区生物安全体系,促使其向畜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笔者近几年在全市畜牧小区的验收中,有重点地对小区动物防疫现状进行了调查,现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报告如下:
天津市畜牧小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科学规划与合理选址,场内布局不合理畜牧小区选择的条件应十分严格,其地势、防疫间距、供水、排污、交通运输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而现在有些小区的选址未能进行充分论证,建设前未经专家考察、评估,仅凭当地村镇领导的意志或农户自发建设。有的甚至走过场就一锤敲定,与科学合理的建场要求相差甚远。
如有的小区建在交通频繁的公路附近;有的建在村子边缘,与村子之间不能保持合理的防疫间距,也不考虑风向、坡向等各种因素;更有甚者干脆就建在村子里,周围全是住宅;还有的把废弃地用生活垃圾填平后建场。这样的小区,不仅本身的防疫安全得不到保证,而且对人居环境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有些小区内部建设也不尽合理,生活区、办公区、生产区与粪污处理区之间无隔离。如有的把饲料车间建在下风口,有的粪池位于小区的上风口。很多小区只是一块土地上农户形式上的组合,各户仍采取小规模各自独立的庭园养殖方式,人畜混杂。这样,一旦发生疫情,很快就会蔓延全小区。
基础设施建设不科学,环境污染严重有些畜牧小区舍外主要道路、舍内地面或墙壁没有做硬化处理,每批畜禽饲养结束后无法对畜禽舍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小区内净、污道没有区分,一些小区建设者,在建场时不去考虑小区的废弃物将给周围人群带来什么影响,如有的小区,没有排污设施,也没有排污计划,家畜的排泄物随意堆放,平时臭气熏天,春夏蚊虫肆虐。特别是离村子较近的畜牧小区,产生的气味与废水使人居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还有的小区外表整洁卫生,但大量的污水全排入到渗水井中,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家畜粪尿排泄量很大,1头成年猪24小时排放粪尿总量可达10千克,1头成年牛则达几十千克。试想,一个几百头或几千头的养猪或养牛小区,如果对家畜排泄物不能很好地处理,周围的环境将是何等状况
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有些畜牧小区完全对外开放,没有围墙、大门、消毒室、隔离带,有些交通道路甚至从小区内穿过;对进入的农户没有准入制度,饲养人员不经任何消毒处理频繁出入小区。尤其可怕的是收病死畜禽的、卖药卖料的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小区。小区未做到专门化饲养、同批饲养、全进全出,新入场的畜禽无检疫和隔离观察期。
畜牧小区规模、密度过大目前,许多地方的畜牧小区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饲养的畜禽数量多、密度大,畜禽舍全封闭,完全靠人工调节小气候环境。有的小区内,畜禽舍之间的距离很近,间隔不足6米,每栋舍的饲养数量也越来越多,饲养密度过大,致使病原体增加,细菌或病毒变异机会增多,疫病传播速度加快。如鸡舍密度每增加一倍,鸡被感染疫病的概率就增加4倍。如果有一只或一群畜禽发病,很快就会传遍整个小区甚至周边村庄。
无健全的疫病防疫体系一些畜牧小区从规模上看与传统的饲养方式不同,但在具体饲养技术上并没多大改进。在品种选择、饲料配方、环境控制方面都延续传统的饲养方法。尤其是在疫病防治方面,既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又无完善的生物安全与社会服务体系,一旦发生疫情,很难有效控制,往往造成很大损失。疫病监控、快速诊断、有效防治是保证小区畜禽健康的重要措施,天津市多数畜牧小区畜禽疫病防疫体系比较完善,但仍有少数小区防疫设施形同虚设,防疫体系极不完善,严重阻碍小区的健康发展。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sy/2007-05-18/119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