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畜禽疫病多发季节,尤其今年我市降雨量大,造成圈舍,运动场所潮湿,为蚊蝇蜱等吸血昆虫的滋生及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现将秋季和多雨潮湿天气容易发生的疾病介绍如下,希望养殖专业户要多注意疫病发生的动向,将疾病消灭在初发之时,以杜绝疫病的流行。
一、牛、羊秋季常发疾病:
(1)牛流行性热
牛流行热(又名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它的流行特点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该病来势猛、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及消化道、呼吸道的炎症反应和四肢关节障碍等。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办法,对症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1991年7月下旬到9月底,即墨市灵山镇34个村均发生牛流行热病。病牛1710头,发病率为68%,经治疗痊愈1706头,死亡4头,死亡率为0.23%。现将发病及防治情况简介如下:
病原
本病病原为牛流行热病毒,属弹状病毒。该病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对脂溶剂、紫外线和酸碱敏感,一般常用消毒药物均可杀灭该病毒。
流行病学
奶牛、黄牛、水牛均可感染发病,传播媒介为吸血昆虫。发病牛中,年龄、性别没有严格的区分,但以青壮年牛发病较多,8岁以上的老牛和6个月以内的犊牛很少发生,奶牛发病重,特别是怀孕后期的奶牛更重。流行初期发病少,约经一周后迅速发病,向四周蔓延。此病多发于雨量多和气候炎热的天气,高潮过后,则转为零星散发,待天气凉爽后停止流行。
临床类症
一般症状:突然发病,病初体温升高,可达40~42℃,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眼结膜潮红、肿胀、流泪,流涕,流涎。被毛逆立,弓背,四肢不灵,不愿行走。肌肉震颤,常见臀肌和胸肌发抖,末梢发凉,呼吸紧迫。
不同类型症状
胃肠型:目光无神,眼窝凹陷、鼻流清涕,体温升高到40~41℃,一般持续两天左右。有腹痛症状,两后肢交换站立或踢腹,瘤胃蠕动音减弱或停止,排少量干燥黑色粪便,并带粘液。有的先便秘后腹泻,还有的牛排出暗黑色血样粪便,肛门松弛,食欲废绝,喜卧。
瘫痪型:以运动障碍为主。四肢运步困难,步型蹒跚,易摔倒,臀肌震颤,不愿行走,有的发病就卧地不起,但多数在发病后第二天卧地,四肢缩于腹下,但有食欲。重症者卧地四肢伸直,呼吸浅表,似死样。
肺炎型:以气喘为主。病情发展很快,常常在病后半天时间表现明显的喘息,呈腹式呼吸,呼吸次数每分钟60~90次。心跳增加,每分钟100~120次。肺泡音粗厉,有的有不同程度的干湿性罗音,喜站不卧。此类型病牛,症状危重,有个别死亡的。
跛行兼体温高型:本型似综合型,但和上述三型有不同点。有轻度跛行,呼吸无明显异常变化。结膜潮红,流泪,不排血便,不拉稀粪。1~2天不吃,然后恢复食欲。
据临床1710头病牛调查,胃肠型308头,占18%;瘫痪型37头,占2.2%;肺炎型121头,占7.1%;跛行兼体温高型1244头,占72.7%。
病理变化
单纯性急性病例无特征性病变。急性死亡的自然病例,可见明显的肺间质气肿,气管内积有多量泡沫状粘液。
诊断
依据本病大群发生、传播迅速、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及结合临床表现等特点,不难作出诊断,但确诊本病,要分离病原,用已知病毒作病牛双份血清中和试验。防治措施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本病,一旦发病,应及时做好隔离消毒,对病牛采取对症治疗。
预防:本病流行期间应停止放牧;保持厩舍通风、干燥、凉爽;防止蚊蝇叮咬;口服安乃近片,按20毫克/公斤体重一次性灌服;用20%白矾饮水;口服消痛散,成年牛每次250克,隔日一次,连服2次。
治疗
主方:紫胡40克,黄芩30克,甘草20克,大青叶30克,双花30克,连苕30克,薄荷25克,大枣20克,共为末,一次内服。根据不同类型,治疗也不同。
胃肠型:主方加胡莲、穿心莲。西药可选用庆大霉素、氯霉素、黄连素、痢特灵等。
瘫痪型:主方加牛膝、川断、红花。西药可选用水杨酸钠、可的松等。
肺炎型:主方加桔梗、公英、葶苈子。西药可选用卡那霉素、青霉素、链霉素等。
跛行兼体温高型:主方加桂皮、公英、丹皮。西药可选用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水杨酸钠、抗菌素等。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sy/2006-02-14/118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