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虾技术 > 虾病防治

暴发性虾病防治的理论与实践


    自从1993年中国对虾发生大面积的暴发病以来,科技人员与养殖业者对该病的防治开展研究与试验,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途径,如封闭式养殖、鱼虾贝藻立体式混养等不同的养殖模式,加强苗种病害监测,开展SPF虾苗的培育,微生物制剂、免疫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引进南美白对虾新品种,使我国的对虾产量得以大幅度的提高。但对虾病害问题依然是制约养殖发展的最大障碍。2004年,在浙江省舟山、绍兴、萧山、嘉兴等地都发生了南美白对虾大面积的暴发性病害,造成上亿元的经济损失。我们课题组经过两年的实践,采用有别传统的病害防治技术,不仅发病率低(仅为10%)、发病时间推迟,而且取得亩产500千克、亩均效益4000元以上、其中部分高产虾塘亩均产量800千克、亩均效益9000元的较好成绩。

    一、突破现有养虾模式,肥水养虾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模式,经过不断的发展,以高效消毒剂结合微生态制剂为主要养殖方向,强调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的含量在0.1毫克/升以下。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各种微生态制剂开始在养虾水体中得以大规模应用(有的原先只在污水处理中应用),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反映效果不明显。到目前为止,水产养殖中微生物的使用仍非常有限,仍难让业者认同。毕竟养虾水体不同于景观水体,需要维持一定的藻相与菌相,片面地强调水体降氮(反硝化脱氮)使养殖户不敢施肥做水,最终水体缺氮导致藻相与菌相的崩溃,引起疾病暴发。虽然现在几乎所有的养殖户都知道早期肥水的重要性(早期肥水的目的是建立微生态平衡,也并非养殖户认为的仅为培育天然饵料),但却一直漠视中期的施肥。南美白对虾随着养殖的进行,水体有机物不断增多,氨氮等逐渐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从更多的实践表明,对虾对肥水有较强的适应性。南美白对虾养殖时间一般都需要80天以上,养殖过程中的水质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不当药物使用,都会使藻类、有益菌发生死亡,此时对藻相、菌相的维护将是必要的。诚然通过添加外源性微生物制剂,分解水中有机物,可以产生氨氮、硝态氮满足藻类营养需求。可微生态制剂的使用仍然有许多的盲点或不足,首先不是所有的虾池都适用,且不说有些水质根本不适合微生物的生长,其次微生态制剂只有在该水体繁殖才能发挥作用,如不能繁殖,那么就使用的剂量来说效果是不明显的,再说水体本身的溶氧、pH、有机物等条件也限制微生物的作用,如硝化细菌适宜的pH条件为8.0~8.4之间,溶氧2毫克/升以上,有机物也不能太多等等。因此仅依靠虾池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提供藻类营养,必然有其局限性,由于抑制硝化细菌的氧化及反硝化脱氮等原因导致硝酸氮缺乏,影响藻类的正常代谢,出现藻相变化,严重的导致虾池整个微生态平衡破坏,虾病发生就无法避免了。

    我们在试验中通过采用早期使用发酵有机肥或混和化肥进行肥水;在养殖中期,根据藻相的变化,使用进口复合肥进行调水,全程以添加新水为主,整个养殖过程未采取其他措施,也未有虾病发生。进口复合肥含氮、磷、钾营养素,其氮肥属硝态氮,不易被底泥吸附,可直接为藻类利用,一般使用两三天后即恢复至原水色,效果较好。众所周知在氮循环中,亚硝酸氮是硝化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将其氧化为硝酸氮,利用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供其合成所需的有机物。但硝化菌的繁殖速度很慢,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也要24~36小时繁殖一代,而且,在虾池中经常会因反硝化脱氮,造成水体氮源缺乏而导致藻类的死亡,从而破坏水体微生态平衡。当然,如果藻相正常,说明水生态处于良性状态,由微生物的正常分解来提供藻类的养分,而藻类利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及人工增氧来维持好氧菌的正常代谢。

    藻相的变化,一方面是气候的变化引起,如台风、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因缺乏光照,导致藻类不能正常的生长繁殖,水体溶氧降低,抑制好氧菌的生长,微生态平衡发生变化;另一原因也可能是投饵过多,使水体中的有机废物较多,异养菌的大量分解消耗了水体的氧,导致水质恶化,使藻相发生变化。在2004年8月份的强台风过后,我们对水质发生变化的虾池,及时使用了复合肥,在未采取其他任何消毒措施、附近虾池相继发病的情况下,这些池虾依旧生长良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藻类 饲料 生态平衡 消毒剂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