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虾技术 > 饲养管理

海虾淡水养殖的技术




    2.2.3虾苗的中间培养由于从育苗场购买的虾苗体长仅为0.7cm左右,体质较弱,成活率不好掌握,为了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可进行虾苗的中间培养。当虾苗长至2~3cm时,可重新分苗移入生长池继续饲养。

    2.3苗种放养

    2.3.1苗种淡化目前养殖用的刀额新对虾和南美白对虾苗种多为工厂化生产,一般育苗用海水比重为1.015~1.020左右,要移到淡水中养殖必须先经过驯化即逐步淡化处理.因此刀额对虾和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虾苗的淡化,虾苗淡化的好,成活率高,养殖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全军覆没。育苗厂家在虾苗淡化过程中应循序渐进,严禁突击淡化。经过几年生产实践总结出的经验表吸。虾苗必须淡化至用水比重为1.003以后才可直接移入淡水中养殖,且整个淡化过程须经7~10d以上逐步完成。

    2.3.2苗种质量要求苗种体长在0.7~1.0cm,体质健壮、弹跳有力,体表外观清洁整齐,无粘附的脏物,镜检无病原体,有条件的话应进行病毒检疫,虾苗大小规格尽可能均匀一致。

    2.3.3放苗密度池塘放苗密度应根据虾池条件,水交换条件,饵料供应情况,苗种规格和养殖技术、管理水平来确定,并按照计划产量、规格和预计虾苗成活率确定,并按照计划产量。下列计算公式可作为参考:

    每667m2放苗量=计划产虾量×要求出池时每kg尾数÷预计成活率

    一般情况下,未经中间培养的虾苗一般成活率为30%~40%,经过中间培养的虾苗一般成活率为70%~80%。由于天津等北方地区养殖周期较南方短,因此在考虑放苗量时,既要考虑规格,又要考虑产量,主养刀额新对虾的池塘,可放0.7~1.0cm的虾苗5~6万尾/667m2。如投放经中间培育的2cm以上虾苗,可放2~3万尾/667m2;与淡水鱼混养则最好放养体长2cm以上经中间培育的虾苗,放养量在1万尾/667m2左右或视情况而定。南美白对虾的放苗量为0.7cm的虾苗可放1.5~2.0万尾,经中间培育的的虾苗放0.7~1.0万尾。

    2.3.4放养时间刀额新对虾和南美白对虾放苗时的恒定水温均不应低于18℃。

    2.4养殖管理

    2.4.1水质管理水质的好坏是影响成虾养殖的最主要因素。养虾池水变化取决于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淡水池塘中单细胞藻类繁殖较快,要特别注意养虾池24h内的水色变化,如果水色在24h内变化太快,透明度降低,要及时添换新水,防止养殖池发生“转水”造成死虾。

    养虾池透明度应保持在30~40cm,如果透明度太大,要及时施肥,并添加新水,促使浮游生物快速繁殖,养殖期间一般在放苗后7d左右追加施用一次无机肥,一般以尿素为主0.5~1.5kg/667m2,放苗后一个月内将池水加到最高水位。整个养殖期要保证每10~15cm。放苗后一个月内将池水加到最水位。整个养殖期要保证每10d换水30%。水深超过1m的精养池塘一定要配备增氧机,一般667m2~3300m2配一台叶轮式增氧机,保持养虾池上层和底层溶氧在4mg/L以上。

    养殖期pH值应保持在7.5~8.5之间,一天之内pH值的变化数值不应超过0.5,否则容易引起虾的应激反应。在使用生石灰消毒时要提前测水的pH值,如较高时要慎用,以免造成pH值的进一步上升,造成对虾的危害。

    2.4.2投饵管理虾苗下塘后的半个月以内,一般不投饵,虾苗主要摄食池塘中的浮游生物。半个月后检查虾的体长和胃饱满度及胃含量。如果投放的虾苗体长0.7cm,半个月后长到2cm以上,满胃率占80%以上,胃中食物为浮游动物,可以继续不投饵。如果达到上述要求,应投喂对虾合成饵料0号料(细微颗粒饲料)沿池边均匀投喂,投喂量参考中国对虾投喂表,或按饵料包装上的说明投喂。随着对虾的生长,逐渐投喂对虾合包饵料1、2、3、号料,同时增加投喂量,也可辅助投喂杂鱼、轧碎的贝类、卤虫等。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近几年受到虾病毒病的影响,最好不要用海水鱼虾贝类作为饵料,以免感染病毒病。刀额新对虾夜间活动较强,投饵应在夜间进行,池水透明度太小,白天也可少量投喂。每天投喂3~4,时间分别为下午17时、21时,凌晨1:00时和5:00,每天投喂要设2~3个投饵点,投喂后检查饵料点的残饵情况,如果1.5~2h内还有残饵,证明喂量太多;如果不到1h饵料全被吃光,下次应增加投喂量太多;如果不到1h饵料全被吃光,下次应增加投喂量。南美白对虾的投饵要坚持勤投少喂的原则,每天投喂闪数不少于4次,傍晚后和清晨前多喂。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虾类 浮游生物 成活率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