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龟技术 > 龟病防治

鳖常见病的防治


    鳖病可分为由细菌、霉菌或病毒引起的传染性鳖病,由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以及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病害三大类其中危害较大和常见的有红底板病、白底板病、红脖子病。腐皮病、穿孔病、白斑病、钟形虫病等。下面就各种病的病原体及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介绍。

    1.红脖子病

    病原。红脖子病的病原体是嗜水产气单胞菌,革王氏阴性。带菌鳖及被污染的池水是主要传染源,可能经消化道感染该病全年可发生,3-6月为流行季节。此时,鳖刚过冬眠期,体内营养物质被消耗甚多,体质下降,对疾病抵抗力差,池水中的嗜水产气单胞菌趁机侵人体内,引起感染发病。水质不良、突然更换饵料、皮肤损伤和寄生虫等应激因素,都可为发病的诱因。刚孵出的稚鳖到2千克的亲瞥患该病的死亡率达30%以上,秋凉后该病发生率减少。

    病状:病鳖首先表现出对外界应激敏感性降低,行动迟缓,不吃食,喜欢钻人泥沙中,随后颈部充血,发红肿大腹甲出现红斑,并渐渐糜烂成烂斑,口、鼻发红,严重时口鼻出血,全身红肿,眼睛混浊发白以至失明,爬上岸死亡解剖检查,可见食道、肠管的粘膜明显充血;肝脏肿胀、质脆易碎,有的表面形成灰白色针尖大坏死病灶,脾脏肿大。

    防治:

    (1)全塘泼洒0.2-0.4克/米3(立方米)富氯,停食1天。

    (2)第2天开始投喂鳖健康,按1.5%添加量拌料投喂。拌饵量以2―3小时吃完为准。连喂3天。

    (3)捉到的病鳖立即隔离饲养,用0.4克/米3鳖净浸洗半小时。

    2.腐皮病

    病原:腐皮病的病原体有产气单胞菌、假单胞菌、无色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所致,其中以产气单胞菌为主。该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鳖体受伤后,细菌再次感染引起。

    病状:病鳖四肢、颈部、尾部及裙边等处皮肤严重溃烂或糜烂,皮肤组织坏死,变白或变黄,甚至四肢的皮肤烂掉、脱爪,骨骼外露。病鳖多能长期生存,环境条件好的鳖池,患部有时会自然痊愈。严重时,颈部肌肉和骨骼外露,裙边溃烂,最后死亡。该病多发生在水质过肥、淤泥太厚而又无防病措施的池塘。该病全年可见,流行于春末夏初,随密度增加和水质变坏,发病的几率亦增加,严重影响鳖的生长和商品价值。

    防治:

    (l)防治:每月给鳖池消毒1次,用0.2克/米3(立方米)富氯或20克/米3生石灰。

    (2)治疗:连续2天用0.3克/米3富织泼洒,第2天起连喂3天鳖健康,以1.5%添加量拌料投喂,拌饵量以2-3小时吃完为准。

    (3)捉到的病鳖应该隔离,用0.4/米3克鳖净浸泡20分钟。

    3.穿孔病

    病原:穿孔病的病原体是产气单胞菌。由于饲养环境恶化,饵料腐败变质,饵料中维生素缺乏,或互相咬伤及运输损伤后,产气单胞菌感染所致。

    病状:发病初期,鳖的背、腹甲等处出现数个或十多个疮痴,不久,疮痴自行脱落,在背、腹甲上留下一个小洞,洞边缘发炎,轻压有血液流出,继而洞穴扩大,可见甲骨。裙边处的可穿过对面。长时间投喂鲜度差的动物性饵料及鳖体受伤是该病发生的诱因,细菌感染是致病的主要因素。该病在整个养殖周期都可发生,5-7月流行。

    防治:

    (l)预防:经常换水和施生石灰以调节水质,防止恶化,投喂新鲜的饵料,在饵料中添加特型甲鱼饵料添加剂。

    (2)治疗:每亩水深1米用25千克生石灰溶水泼洒。或用富氯溶水泼洒;第2天起,连喂6天鳖健康,以1.5%添加量拌饵料投喂,以2-4小时吃完为准;隔离病鳖,用0.4克/米3鳖净浸泡。

    4.红底板病

    该病又名赤斑病、红斑病,因为患该病的病鳖,其底板既有红色斑点,也有整块底板发红的症状。

    病原:点状气单胞菌。

    病状:病鳖不易观察到,待出水或爬上岸边、钻入泥沙中时,病情已是相当严重,所以在生产中,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病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十分迟钝,有人走近也不跑,极易抓到。该病最明显的症状是整个底板红肿或是红斑状,同时伴有溃烂及水肿。有的鳖口鼻流血。解剖可见肝脏发生严重病变,有的呈黑色,有的呈花斑状。肠道局部或整段充血发炎。有的腹腔有积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原 病毒 细菌 霉菌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