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病可分为由细菌、霉菌或病毒引起的传染性鳖病,由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以及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病害三大类其中危害较大和常见的有红底板病、白底板病、红脖子病。腐皮病、穿孔病、白斑病、钟形虫病等。下面就各种病的病原体及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介绍。
1.红脖子病
病原。红脖子病的病原体是嗜水产气单胞菌,革王氏阴性。带菌鳖及被污染的池水是主要传染源,可能经消化道感染该病全年可发生,3-6月为流行季节。此时,鳖刚过冬眠期,体内营养物质被消耗甚多,体质下降,对疾病抵抗力差,池水中的嗜水产气单胞菌趁机侵人体内,引起感染发病。水质不良、突然更换饵料、皮肤损伤和寄生虫等应激因素,都可为发病的诱因。刚孵出的稚鳖到2千克的亲瞥患该病的死亡率达30%以上,秋凉后该病发生率减少。
病状:病鳖首先表现出对外界应激敏感性降低,行动迟缓,不吃食,喜欢钻人泥沙中,随后颈部充血,发红肿大腹甲出现红斑,并渐渐糜烂成烂斑,口、鼻发红,严重时口鼻出血,全身红肿,眼睛混浊发白以至失明,爬上岸死亡解剖检查,可见食道、肠管的粘膜明显充血;肝脏肿胀、质脆易碎,有的表面形成灰白色针尖大坏死病灶,脾脏肿大。
防治:
(1)全塘泼洒0.2-0.4克/米3(立方米)富氯,停食1天。
(2)第2天开始投喂鳖健康,按1.5%添加量拌料投喂。拌饵量以2―3小时吃完为准。连喂3天。
(3)捉到的病鳖立即隔离饲养,用0.4克/米3鳖净浸洗半小时。
2.腐皮病
病原:腐皮病的病原体有产气单胞菌、假单胞菌、无色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所致,其中以产气单胞菌为主。该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鳖体受伤后,细菌再次感染引起。
病状:病鳖四肢、颈部、尾部及裙边等处皮肤严重溃烂或糜烂,皮肤组织坏死,变白或变黄,甚至四肢的皮肤烂掉、脱爪,骨骼外露。病鳖多能长期生存,环境条件好的鳖池,患部有时会自然痊愈。严重时,颈部肌肉和骨骼外露,裙边溃烂,最后死亡。该病多发生在水质过肥、淤泥太厚而又无防病措施的池塘。该病全年可见,流行于春末夏初,随密度增加和水质变坏,发病的几率亦增加,严重影响鳖的生长和商品价值。
防治:
(l)防治:每月给鳖池消毒1次,用0.2克/米3(立方米)富氯或20克/米3生石灰。
(2)治疗:连续2天用0.3克/米3富织泼洒,第2天起连喂3天鳖健康,以1.5%添加量拌料投喂,拌饵量以2-3小时吃完为准。
(3)捉到的病鳖应该隔离,用0.4/米3克鳖净浸泡20分钟。
3.穿孔病
病原:穿孔病的病原体是产气单胞菌。由于饲养环境恶化,饵料腐败变质,饵料中维生素缺乏,或互相咬伤及运输损伤后,产气单胞菌感染所致。
病状:发病初期,鳖的背、腹甲等处出现数个或十多个疮痴,不久,疮痴自行脱落,在背、腹甲上留下一个小洞,洞边缘发炎,轻压有血液流出,继而洞穴扩大,可见甲骨。裙边处的可穿过对面。长时间投喂鲜度差的动物性饵料及鳖体受伤是该病发生的诱因,细菌感染是致病的主要因素。该病在整个养殖周期都可发生,5-7月流行。
防治:
(l)预防:经常换水和施生石灰以调节水质,防止恶化,投喂新鲜的饵料,在饵料中添加特型甲鱼饵料添加剂。
(2)治疗:每亩水深1米用25千克生石灰溶水泼洒。或用富氯溶水泼洒;第2天起,连喂6天鳖健康,以1.5%添加量拌饵料投喂,以2-4小时吃完为准;隔离病鳖,用0.4克/米3鳖净浸泡。
4.红底板病
该病又名赤斑病、红斑病,因为患该病的病鳖,其底板既有红色斑点,也有整块底板发红的症状。
病原:点状气单胞菌。
病状:病鳖不易观察到,待出水或爬上岸边、钻入泥沙中时,病情已是相当严重,所以在生产中,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病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十分迟钝,有人走近也不跑,极易抓到。该病最明显的症状是整个底板红肿或是红斑状,同时伴有溃烂及水肿。有的鳖口鼻流血。解剖可见肝脏发生严重病变,有的呈黑色,有的呈花斑状。肠道局部或整段充血发炎。有的腹腔有积水。
防治:
(l)控制放养密度。
(2)定期使用底净、活性酵素,改善池底底质。
(3)定期更换新水。防止水质恶化。
(4)一旦发病,及早用下列药物进行治疗:用鳖健康拌料投喂,添加量为l.5%,连续投喂7天;口服鳖康复方中草药7天为1个疗程;外用0.4克/米3鳖净,全池泼洒。
5.白底板病
病原:白底板在鳖的病害中,是最危险的一种传染病,它传染快,死亡快,会造成大批死亡。鳃腺糜烂。出血和肝脏变质是这种病的主要特征。
目前我国专家在鳖白底板中先后报道了5种病毒,分别称之为类微核糖核酸病毒、类嵌沙样病毒、弹状病毒、类腺病毒和类呼肠孤病毒,但许多专家目前倾向于鳖白底板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或与其他细菌合并感染引起,而病毒能否单独引起白底板病的作用需作进一步研究。病状;鳖感染疾病后,食欲减退,一般在发现有死鳖时,摄饵量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病鳖的主要症状为,体无血色、无出血点、底板灼白;在有并发病,特别是氨中毒时,会加速其死亡。当鳖的血管中血液耗尽。无力上岸,潜于池底,死后才浮出水面。解剖肌肉无色.腹腔有粘性透明液体;便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花斑或土黄色,或灰白色;胃肠奶白色,出血,有血块或充满透明液体;肾脏或正常,或橙黄或米黄色;脾或正常,或橙黄色,或浅黄棕色;心脏缺血,浅红色等;鳃腺淡白糜烂。
防治:由于该病的病因尚未最后确定,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现疫情,应及时隔离病鳖。并使用一些加强机体免疫力的保健药物如鳖健康2号、特型甲鱼饵料添加剂及清热保肝中药,如鳖康等,对于防治该病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6.白斑病
病原:白斑病是由藻状菌目毛霉科的霉菌寄生在鳖皮肤上所致。水质清瘦的池塘容易发生该病。
病状:病鳖颈部、四肢、背甲及裙边等处出现白色斑点,表皮坏死,变白,甚至脱落。后来,斑点逐渐扩大,形成一块块白斑。搬运后皮肤受伤及在高密度流水池中饲养的鳖,和水质清瘦的池塘中,容易发生该病。该病全年可发生,5一7月最为流行。稚鳖幼鳖发病率较高。病鳖食欲减退,影响生长,当霉菌寄生到咽部时,因阻碍呼吸而导致死亡。
防治:
(1)水质清瘦的池塘应该施放无机肥和经过发酵的有机肥,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呈油绿色。每月用生石灰、富氯消毒池水1次。
(2)用150克/米3白斑净药浴15小时,或用3克/米3(立方米)治霉灵全池泼洒,连用2-3天。然后投喂鳖健康。
7.疖疮病
病原:疖疮病是由于体表受伤或寄生虫寄生后破坏表皮,细菌继发性感染而引起的。
病状:初发病时,背甲或颈部等处长有一个或几个绿豆大小的疖疮,随着病情的发展,疖疮显著隆起最终表皮破裂。此时,用手挤压病灶,可压出黄白色浓汁状内容物。如果有较好的治疗条件,疖疮内容物可凝固成颗粒状后,自行脱落,留下一个洞。但一般未到此时,病鳖已经死亡。根据病理现象分析,该病可能是穿孔病的一种类型。鳖生疖疮后,活动减弱,食欲减退或停食,体质逐渐消瘦,最后颈不能缩回,衰竭而死。该病主要危害稚鳖,以刚人温室饲养头一个月内发病死亡率最高。
防治:
(l)稚鳖移人温室的当时,用0.4克/米3(立方米)鳖净泼洒消毒1次。隔离病鳖。
(2)第1天用0.3克/米3富氯或0.4克/米3鳖净遍洒。第2天起投喂鳖健康,以1.5%投喂量拌饵投喂,以2-4小时吃完为准。连喂3天。
8.水霉病
病原:水霉病是由水霉菌寄生在体表皮肤引起的。
病状:鳖的体表,特别是四肢腋下和颈部长有大量白色水霉菌,在水中呈棉絮状,有时菌技粘有污物而呈灰白色或褐色,用水冲洗又会呈白色。病鳖食欲减退,活动不安,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在春秋20度左右水温时流行。对稚、幼鳖危害较大,有时可造成大批死亡。
防治:
(l)用3克/米3治霉灵溶水全塘泼洒。
(2)第2天用0.4克/米3鳖净全池泼洒。
9.钟形虫病
病原:钟形虫病是由毛虫类的累枝虫寄生而引起的疾病。
病状:该病直接影响了鳖的食欲,使生长缓慢。长期不加以治疗,会诱发腐皮病、穿孔病和鳃腺炎等传染性疾病,造成死亡和影响商品价值。
防治:用0.4克/米3鱼虫清2号全塘泼洒。连用2天。
10.鳖穆蛭病
病原:该病由鳖穆蛭寄生而引起。
病状:鳖穆蛭吸附在鳖的裙边、颈及四肢腋下等处,呈群体丛状或零星分布,大量寄生后,鳖反应呆滞,疲倦乏力,身体消瘦,食欲不振,喜欢上岸,不愿下水。该病流行较广,感染轻者影响鳖的生长和繁殖,并引起其他继发性疾病。严重者在鳖体上寄生几十个至百多个虫体,引起鳖长期失血,体内营养急剧消耗而导致死亡。
防治:
(l)要有足够的晒背场地,让鳖白天有安宁的环境晒背,可减少该病的发生。
(2)用0.4克/米3鱼虫清2号全池泼洒,连用2天。
11.脂肪代谢不良
病原:该病主要由于饵料中缺乏维生素和过量投喂腐烂变质的鱼虾,以及长期投喂动物脂肪含量高的饵料等原因,导致变性脂肪在体内大量积累,造成代谢机能失调而酿成病变。
病状:病情较轻时,剖开腹腔能嗅到恶臭味,原来柔软乳白色的脂肪组织,变成较硬的蛋黄色或黄褐色。变性脂肪酸毒大量在体内贮积,使肝和胰脏中毒,代谢失调,肝脏变黑,骨骼软化。四肢、颈部肿胀,腹甲暗褐色,有浓厚的灰绿色斑纹,病鳖体质不易恢复,逐渐变成慢性病。
防治:
(l)保持饵料新鲜适口,不投喂腐败变质和动物脂肪高的饵料。使用甲鱼的全价配合饵料。
(2)饵料中添加特型甲鱼饵料添加剂,以1.5%添加量拌料投喂。夏季在饵料台上搭凉棚,控制好投饵量,防止饵料在强光高温下曝晒变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