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种子

我国种子市场潜在价值超过900亿元 _种子市场


关键词:种子
3月28日,我国第一只市场化运作、首期规模达15亿元的现代种业基金正式在京成立。基金将重点支持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种业发展和种质资源创新,对于实现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国种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弱、小、散”的现状同样不容忽视,科技创新能力仍有待加强。在“洋种子”来势凶猛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种业突围成为农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和时下的季节一样,以首只现代种业基金成立为缩影,我国种业也正步入一个新的春天。

      农为国本,种业为先。对于中国而言,农业生产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种业不断走向壮大的成长史。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创出新高。尤其是2004年以来,粮食总产量实现“九连增”。骄人成绩的取得,种业功不可没。

      中国科学院院士、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曾指出,良种是各种增产技术的核心。水、土、肥资源及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生产技术以及物质、资金、劳动力等要素投入,都是围绕良种这个中心要素进行统筹。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拥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已超过8000家,其中大型种业公司从2001年的10家发展到目前的100多家。同时,全国主要粮食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0%左右。

       科技进步是种业发展的前提。近年来,通过将传统育种手段和现代育种手段相结合,我国农作物育种水平得到了较快提高,品种的产量得以提高、品质得以改善、抗逆性增强。

        据统计,2001年以来,国审品种已达1869个,累计推广应用良种4000多个。同时,农作物品种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更新换代,年更换率12%~13%,而品种每更换一次,能促进粮食增产10%左右。

        然而,在成绩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业仍缺乏强势龙头,整个行业存在“弱、小、散”的弊病,种子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还很薄弱。良种,作为科技载体和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内生因素,目前仍不能满足我国对农业现代化的长久渴望。

      在种质资源创新方面,产学研脱节,导致选育的品种多但突破性品种少。同时,品种乱而杂,诸多审定品种中达到一定种植面积的不到四成。企业“侏儒化”现象严重,七成弱小,九成以上没有研发能力,而且种业市场环境失序,损害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

       与此同时,中国种业市场全面放开12年来,外资蚕食的目标渐渐转向重要作物:杜邦先锋的“先玉335”位居我国玉米种子市场前列;孟山都的迪卡系列玉米在广西占比很高;在每年进口的15000吨种子中,95%的甜菜、半数以上食葵为外国品种。

      面对国外种业的快速侵入,种业失守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强大民族种业,已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突破口。

      当然,种业强大,不仅是市场份额、排名、竞争力的变化,不仅是面对“洋种子”入侵的有力反击,更应该是给中国农民带来最大利益、最多实惠,实现生产效率大提升的产业壮大之路。

       同时,种业强大,不在于企业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而在于拥有多少自己的知识产权品种;不在于片面打造“种业航母”、甚至揠苗助长,而在于有效解决育种水平低下等根本问题。

      应该意识到,种业强大,不能片面照搬国外经验,而应该大胆探索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既要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产出实效、探索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又要继续加大对科研育种机构的支持。

       对于我国种业而言,最强烈的忧患来自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其核心探索在于种业科研体制的创新与突破。这就要求我们打破育种科研双轨制,解除种业发展的枷锁,做到科研教学与商业化育种相剥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体系,提高种业科研的集约度和集成度,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水平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种子 粮食 核心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