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育繁推脱节实质是科研体制改革问题。现今种质资源和育种人员集中在科研院所或农业院校, 科研人员或大学生不愿去企业, 因为企业不能评职称、晋官衔。科研经费是由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等通过“项目”掌控的,多年形成的科研体制和部门掌控怎能轻易改变?
中国种子产业市场化时间短,企业集中度不高,90%以上的企业没有研发能力, 总体上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 年。科研育种人员不进入企业, 企业就很难发展成科技创新的主体, 育繁推脱节和产学研分离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
其次, 品种多乱杂实质是品种审定制度存在弊端。新世纪以来国内审定玉米品种约4000 个, 是名副其实的“大跃进”。一位管理人员指出,审定品种过多过滥,80%以上审定品种没有推广价值, 这是种子市场“多、乱、杂”之源。品种审定制度已经成为新品种选育和种子产业发展的瓶颈。笔者建议推行国外广泛实施的区域备案制度。种业公司推广备案品种的同时,政府可同步扶持保险公司跟进保险业务, 既可做大企业,又可最大限度地保护种粮者利益。
最后,种子市场“小散乱”实质是缺失法制环境。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基层管理部门实行“自收自支”
或“半收半支”,甚至还有罚款任务。
必须从源头治理, 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
强盛种业要融入国际市场面对跨国种业公司的进入,面对新政, 国内不同利 益集团表现出不同的诉求和行为。
一是组建“航空母舰”。新政公布后, 一些农业行政管理人员或企业负责人高调表态, 要联合起来组建种业“航空母舰”,并要求国家给予经费支持。跨国公司都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才构建成为世界性的资本集团,拥有先进技术、财富来源和知识垄断, 中国种业市场由行政体制主导向市场体制主导转变不过短短10 年,无论技术、资金还是管理都有很大的差距。拼凑捏合的“航空母舰”,能对抗跨国种业公司吗?
二是重新关闭国门。最近经常看到一些议论,重提 “关闭国门”,防止跨国公司的“种子陷阱”“蚕食”民族种业, 甚至提出把跨国种业公司赶出去。“关门”政策保护的是保守思想和陈旧理念, 无异于对种业落后现状采取掩耳盗铃的态度。种业不开放,短时期可以受到保护,但种业的发展水平、育种水平都会停留在低层次上。
三是融入国际市场。整合是大势所趋, 种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来自于新品种的研发能力,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 整合好现有资源。中国企业存在劣势也有优势,一旦打破地域界限,发挥各自优势合作, 无疑有机会获得更好发展的平台。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中国种业需要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 跨国公司也需要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因此,中国种业必须扩大开放的步伐, 利用海外资本平台实现融资, 让中国成为世界种业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实的选择是,引导和促进国内种业市场国际化,融入种业国际化链条,在种业国际化进程中逐步提升和发展。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zz/2011-1-5/zz_4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