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吉林省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纳入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确定以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为主导,以“补重点、补关键、补短板”为突破口,创新补贴方式,突出三个倾斜,强化惠民务实。
具体来讲,一是在补贴资金安排上,向粮食主产地区倾斜,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二是在补贴资金使用上,向农业合作组织倾斜,优先补贴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三是在补贴机具品目上,向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和薄弱环节倾斜,突出粮食生产机械化所需机具。2014年,吉林省取消了40马力以下拖拉机及非粮食生产机具的补贴,补贴品目由上年的52个缩小到35个,将有限资金重点用于玉米、水稻等粮食生产急需机具。
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效实施,吉林省农机化得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重点作物和关键环节农机具增势突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4年底,全省50马力以上拖拉机达到9.6万台,玉米收获机2.9万台,水稻插秧机4.1万台,大型免耕播种机5475台。水稻插秧机由步进式向乘坐式发展,玉米收获机向自走式快速推进,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主要农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进一步突破,综合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2014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9%,水稻插秧、水稻收获、玉米收获等关键、薄弱环节实现重大突破,全省玉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2%和85%。
同时,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到2014年末,全省农机经营合作组织达到6500多个,产粮大县50%以上的耕地由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经营或代耕服务,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
2015年,吉林省将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强化监管和服务,坚持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进程。力争到2020年,全省实现玉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江西:以奖代补破解农机“看病难”
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和农机化新技术得大力推广,各地呈现推广机具多、维修保养难的现象。为解决农机“看病难”,2013年江西省开展了农机维修“以奖代补”项目建设,开启了财政专项补助农机维修的新模式。
2013年初,通过与省财政厅的多次沟通协调,江西省农机部门争取到省财政预算的3000万元购机补贴专项资金,其中,2000万元用于实施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以奖代补”项目,并计划用3年时间开展农机维修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以区域性二级农机维修中心为主体,三级和一级农机维修中心及农机企业“三包”服务站点为补充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近两年来,江西省在88个县(市、区)建设了281个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其中建设一级点15个,建设二级点208个,建设三级点58个。
为了有效推进“以奖代补”项目实施,江西省不断强化网点规划布局、加大维修技能人才培训,并积极探索“企社共建”发展模式,充分调动了政府、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企业的积极性,为建立健全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开拓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新局面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江西省还鼓励配备流动服务车,每台最高5万元补助,共计添置了350余台服务车,提升了流动服务功能,做到进村入户、送维修到田头服务,保障了机械顺畅作业。通过维修服务能力建设,全省农机维修经营服务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按照“一年织线条、二年强基础、三年见成效”的建设目标,下一步,江西省将继续提升农机维修流动服务站功能,打造一支农机“全科医生”和“急诊医生”队伍,基本解决农机“看病难”问题后,再想方设法解决农机“住房难”问题,力争开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新格局。在2015年,全省将继续安排2000万元,计划招标购买流动服务车,“以奖代补”建设农机维修流动服务站。从2016年起,争取省财政连续三年投入共计6000万元,按照1:1配套,“以奖代补”建设2000个标准机库棚,切实解决农机“住房难”问题。
湖北:重点突破油菜机械化关键环节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j/2015-2-10/nj_76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