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久锋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强力促进下,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历史上最快的发展时期。
平原地区实现农业机械化,轻而易举。但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贵州山区,实现农业机械化,困难可想而知。近年来,贵州省农机化工作快速推进,农机装备总量及农机工业都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在农机的推动下,展现了新的发展活力。近日,记者专访了贵州省农业委员会机关党委书记徐成高。
立足山地发展山区特色农机化记者: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所在。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现代化的手段和动力,近年来,贵州农机事业发展的现状如何?徐成高: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把大工业成果、自然科学和自然力引入农业生产过程,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转化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推进非农产业发展,也使现代生物技术由于有现代装备和工程技术手段支持而得以实施和进一步发展。贵州省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发展缓慢。随着农业发展的思路越来越宽广,农民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农村劳力外出务工的增多,农业生产迫切需要借助农机的力量。
同时,贵州山地面积占61.7%,山间丘陵地占30.8%,山间平地仅占7.5%,实现农机化难度很大。到2014年,农机总动力达2458.4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分别是4.22万台和1.62万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2.1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
近年来,贵州立足贵州气候、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优势,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中药材、大鲵和特色杂粮等8个产业机械化水平。2014年贵州蔬菜种植1952万亩,茶园面积662万亩,果园面积达到567万亩,马铃薯面积1056万亩,大鲵存池50.4万尾。辣椒生产、加工规模和油辣椒制品市场占有率均列全国第一;绿茶、火龙果、太子参及大鲵等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一;薏仁米面积、产量均列全国第一,荞麦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三,芸豆是全国第三大出口省;马铃薯居全国第三,基本形成全国马铃薯大省地位;蔬菜是全国同时进入夏秋菜和冬春菜两大功能区的两个省份之一;牛、猪存栏分别排名第六和第十一位;中药材是全国四大基地之一。目前贵州这些具有一定优势地位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的机械化水平却很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创新机制,推进农机具推广应用记者:在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中,贵州立足山地特色,推广山地农业机械,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和瓶颈制约?徐成高:当前,贵州农机化发展有机遇、有挑战。从机遇看:随着农民老龄化状况日益突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步伐不断加快、生态环境约束日趋紧张、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仍然偏低,在解决“谁来种地”及实现绿色增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农业机械化大有作为。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农民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家庭农场等逐渐成为农机化应用新型主体,对配套化、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农机装备和服务需求日趋旺盛,必将对农机化发展产生新的推动。从挑战看:农机化虽然经过政策支持、需求拉动,在农机总动力、主要机具数量等方面实现了“量”的增长,但装备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和效益不高等问题逐步显现,“质”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地区部分环节发展后劲乏力。主要表现在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技术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低技术含量、低效率的农业机械还在大量应用;有些农业生产环节机具正趋于饱和或已经饱和,局部存在保有量过剩,出现利用率显著下降的趋势。农机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升,熟练机手及高素质的合作社领头人紧缺。多数作业服务组织还属于松散型合作,经营管理能力不强,交易成本、服务成本比较高。围绕农机作业的社会化服务配套不足,农机“看病难、行路难、住房难”问题突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j/2015-10-13/nj_76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