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农药利用率低,易造成环境污染、农药残留超标等安全隐患,成为牵绊植保机械化发展的又一因素。“植保机械在打药过程中,漂移现象比较严重,田内、田外都会有农药残留,减少了打在作物上的农药量。”安徽省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院长檀根甲说。曹明坤也表示,目前常规手动喷雾器农药利用率低,仅为30%左右,新的大中型植保机械的农药利用率普遍在50%以上。为了解决农药利用低的难题,陈兴祥认为,除了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外,关键在于提高植保机械中的核心部件—药泵和喷嘴质量,提高雾化水平。同时,企业要与植保部门紧密配合,加强合作,将植保机械的研发与施药技术相结合,统筹考虑。
为加快植保机械化更新换代速度,更早实现“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安徽省从政策、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进行扶持,采取“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模式,省植保站每年都会拿出3000多万元来扶持植保工作,同时发放了400多架自走式喷药植保机械,2800多台自走式植保机,并对3000多万人次进行培训。“在购买植保机械时,我们都会进行相应的培训,掌握农药和水的比例,有效地减少用药量,实现绿色环保。2014年,合作社先后购买了6台植保机械,为农户节约农资,提高作物产量,实现了共赢。2015年,合作社还将购买4台打药机,更好地服务农户,提高合作社的植保收益。”张正兵说。
未来之路——向大型、综合、智能化发展随着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土地连片,小型植保机械已不适宜规模化经营,植保机械必将实现“人背机器”到“机器载人”的转变。“要想促进植保机械化发展,就必须实现三个取代:一是大型化,小型机械将逐步被大中型植保机械取代;二是综合化,单一功能的机械将被综合性的植保机械取代;三是智能化,传统植保机械将逐步被信息化、智能化机械所取代。”曹明坤说。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农药使用技术要不断向低量、精确的方向发展,因此,确保农药在安全用量范围内如何将植保机械发挥出最大功效,成为众多企业思考的问题。“企业要加大科研力度,着力研制拥有自主产权的高效、安全、精少量施药的新型植保机械必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特点,研发高效植保机械。例如,研制自动对靶喷雾技术,实现变量喷雾,节约农药使用率。”檀根甲说。
为了大力推进植保机械化发展的步伐,安徽省先试先行,在购机补贴政策上也予以倾斜。安徽省农机局副局长陈发明表示,2015年安徽省农机购置补贴将重点扶持植保机械。“说实话,要让我们自己买台植保机确实有点负担不起,现在省里的补贴政策越来越倾向于大型植保机,这对我们合作社来讲是件好事情,减轻了不少负担。”葛红兵说。据了解,从安徽省历年购机补贴情况来看,小型植保机械补贴有所下降,主要补贴量较大的产品多为补贴额在500元以下的背负式机动喷机、静电喷雾器,一些大型悬挂式及牵引式、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技术含量高的机具,补贴量也在迅速攀升,比重不断增大。“要将统防统治和购机补贴政策紧密结合,发挥两者的最大效应,这对于植保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将更加有力。”陈发明说道。
记者观察:疏通植保机械化的“肠梗阻”
农业生产涉及到耕、种、管、收、烘干五大环节,在这五个环节中,管中的植保机械化目前仍处于相对薄弱环节,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的过程中,是什么让植保机械化患上了“肠梗阻”呢?
实现植保机械化作业,对作物防虫减灾效果十分明显。这一道理农户心知肚明,但为何仍然持观望态度甚至视而不见,在笔者看来,这与植保的特殊性有很大的关系。病虫害种类多以及发生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植保措施的多样性,并且病虫害发生具有偶发、突发等特点,不同于作物的耕种、收获那样简单一致,加之病虫害的传播性极强,小地块的种植模式使植保作业只能解决一时问题,却起不到根本的防治效果,因此也难以由缺乏统一植保能力的农户承担植保作业。另外,我国人多地少的局面使得农户分得的土地面积小且分散,加之种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有限,如若让农户再掏钱进行植保机械化作业,可能无利可图,因此导致农户对机械化植保的不重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j/2015-1-5/nj_76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