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棉花生产机械化——大面积推广受制机收短板


杨雪

目前,我国棉花全程机械化水平相比粮食作物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特别是采收环节机械化率只有11.46%;从全国三大棉花主产区机械化水平看,新疆机收率为8%,黄河中下游棉区不到1%,长江中下游基本为零,机收率低成为制约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

今年4—8月中国农机化协会棉花机械调研组先后奔赴江苏、湖北、安徽、山东、河南、新疆、河北等我国棉花主产区实地调研。调研分析指出,导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棉花种植成本不断增加,特别是用工成本增长迅猛,使得棉花的比较效益低下。另一方面,进口棉价又不断下降,压缩了国产棉的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棉花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非常低,费工费时。而种植粮食,既有全程的机械化替代劳动,又能享受国家补贴。相比之下,棉花的比较效益远低于粮食作物。”参与调研的中国农机化协会副秘书长沈瀚说。

棉农快乐植棉,面积才能稳定

“发展棉花生产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机械化。”这句话在记者采访中无数次的出现。说这话的既有工程院院士,也有普通棉农;既有管理部门的官员,也有棉厂的负责人。

与粮食作物相比,棉花田间管理繁杂,从种到收有40多道劳动强度较大的工序,据统计每亩平均用工20多个,每个工成本约为120元/天,仅用工这一项成本,就约占棉花生产成本的60%。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在西北内陆棉区推行机械化采收棉花集成技术后,1台5行采棉机可替代600—800个劳动力,每亩棉花可节约生产成本200多元。从全国情况看,目前人工采棉成本在1—1.5元/斤,按每亩产500斤籽棉计算,每亩人工采棉成本约为500—700元。而机采棉成本约为370元。比人工采摘每亩节本增收130元以上。以山东省棉花种植面积1000万亩计算,仅此一项每年就为棉农增收节支13亿元。另外,通过机械化实现的地膜覆盖、精量播种、节水灌溉、化肥精施等农艺技术,也进一步实现了棉花生产的节本增效和增产。

近年来,我国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2013年耕、种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了94.8%、65.7%,但棉花生产最费时费工的收获环节机械化率却只有11.46%,成为制约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从全国三大棉花主产区机械化水平看,西北内陆地区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采棉已达到66%外,整个新疆的棉花机收水平也只有8%;黄河中下游棉区机收水平都不到1%。长江中下游棉区机收水平基本为零。

新疆如今顶起了中国棉花生产的“半边天”。以占我国棉花种植不到40%的面积,贡献了超过我国棉花总产量50%的产量。特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又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之所以能发展到这样的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总结了两点:“地膜植棉机械化的推广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的第一次提升。在此基础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提出了基于机采棉条件下的植棉全程水肥调控的膜下滴灌、精量播种的农艺模式,并研发了与农艺相配套的联合作业新机具,标准化种植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了新疆棉花生产的第二次提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经验说明,要提高棉花生产机械化,首先要实现棉花种植的标准化。对此,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调研员王国占认为,目前,棉花种植的技术水平和标准化水平还是不高。而没有标准化的种植,就很难实现机械化。

喻树迅院士很早就提出了“棉花生产的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而更令人熟知的则是其提出的“快乐植棉”的概念。

在如今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快乐植棉也正在成为现实。“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农如今种棉花真轻松。播种有地理信息导航系统,误差不超过2厘米。田间管理时,手机就能控制水肥系统。收棉花时社会服务化很到位,采棉机合理分配保证实现机械采收。全程只要2个工人就够了。”喻树迅说:“所以只要实现了规模化、信息化、精准化、机械化,服务社会化,棉农就能实现开着宝马车种棉,那才是真正的快乐植棉。只有棉农能快乐植棉了,棉花的种植面积才能稳定下来。”

采不净含杂高,破题要靠“矮密早”

既然实现棉花生产机械化早已是各方共识,那为何迟迟没有实现突破呢?难点就在机采棉这个环节上。

“‘采下来的棉花黑乎乎,采后的地里白花花’。这是棉农对于机采棉最形象的说法。”沈瀚说。这形容的就是机械化采棉如今面临的两大问题:采净率低、含杂率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清理 田间管理 粮食作物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