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我国于1982年开始研究残膜回收机,现已研制了几十种机型,但不得不承认,与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残膜回收机械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试验阶段,机具的性能、结构、可靠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一方面机具可靠性不高,用材单薄,加工工艺低;另一方面,农机农艺不融合,有效回收残膜比率不高。更为重要的是,机械回收后的残膜因与作物根茬、柴草缠绕混合,导致分拣难度大,成本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调研、机具选型和合作研发工作,结合当地覆膜方式,大力建设示范点,反复试验改进产品的使用性能,为残膜机械化回收提供装备支撑。”万平说。
资源利用,残膜好“归宿”残膜集中到回收网点后,造粒企业将是它们最好的“归宿”。隆德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覆膜面积较大的乡镇、村组有针对性地建立了残膜回收网点20多个,回收本村及周边村组残膜,随后送往造粒企业。县政府对残膜回收网点给予600元/吨的奖励,用于收购人员的工资报酬和装卸、运输等费用。但机械化回收残膜存在“膜、草一起抓”现象,造粒企业以1.2元/公斤回收来的残膜中有20%的杂质。“四公斤残膜才可再生一公斤造粒,最后以5500元/吨的价格出售。造粒的成本是4800元/吨,除去人力、水电等费用,造粒企业的收入甚少,常常还会出现‘无膜可收’的情况。”隆德县农机中心工作人员辛国智说道。
按理说,农用地膜长期埋于地下,对生态环境、作物生长等都造成了一定影响;农户回收地膜还可获得部分收入,同时为造粒企业提供原料,这样一件变害为利的事情何乐而不为?记者深入了解后发现,由于农民残膜回收意识淡薄,加上农村劳动力相对短缺,每年春秋两季许多农民只是清理回收一些地表残膜,数量很少,这就造成一方面残膜肆虐,另一方面造粒企业“无米下锅”的尴尬局面。“这两年,自治区政府给予了一定支持,残膜回收才得到群众支持,并逐步走向正规化、规模化。”万平说。
值得欣慰的是,宁夏自2011年以来,及时组织在固原市原州区、泾源县、同心县等7县(区)的8个连片流域(区域)建立示范点,共完成68932亩残膜机械化回收作业任务,分拣回收残膜381.5吨,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我们将不断探索完善相关机制,力争使机械回收残膜让农民有钱可赚、企业高效运作、社会共同关注,逐渐形成农民、企业、社会共赢的局面,彻底清除‘白色污染’。”万平说。
记者观察机收残膜有赖多方协力无论从保护环境还是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残膜回收都是个不容忽视也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好,既能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又能缓解造粒企业“无米下锅”的尴尬。对此,宁夏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副站长万平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要想持续发展,需要机械回收残膜的各个环节通力合作。”
首先,想要根治残膜污染,必须从源头抓起。最理想的状态是,地膜生产厂家可生产降解塑料地膜,但就我国国情及技术水平而言,可降解地膜在一段时间内还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甘肃、新疆、宁夏等地的农作物种植仍然需要使用大量的塑料地膜,所以,机械回收残膜是解决残膜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拖拉机下地次数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土壤板结,因此,我们应考虑到提高机具的使用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减少机具的下地次数,加大力度鼓励和支持农机企业研发整地与回收地膜联合作业的机具。
其次,残膜回收机如何更好地推广使用,必须依赖于残膜的回收利用。记者了解到,虽然机械化回收残膜效率高,但在短期内并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很多农户认为专门租用机器收残膜并不划算,导致残膜机械化回收很难被人们接受。因此,发展机械回收残膜除了要与常规作业结合起来进行联合作业外,政府还应注重残膜的再利用。农民能从销售残膜中得到经济利益,自然就会推动机械回收残膜机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动回收网点及造粒企业的健康发展。只有形成机械回收、农户捡拾、网点收购、企业加工4个环节相互支撑的农用残膜回收利用网络,逐渐形成农户、企业、社会多方共赢,才能还农田一片整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j/2014-11-2/nj_76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