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
日前,首届“杰出工程师奖”获奖名单出炉,来自电子信息、环境、生物医药、土木建筑、能源、材料、机械和地质矿业8个领域的30名杰出工程师获奖者获表彰。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志成为农业工程领域唯一获奖工程师。“杰出工程师奖”经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由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设立。奖项颁发后,本报独家专访了作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的陈志。
记者:“杰出工程师奖”获奖者均为长期在生产建设一线从事工程设计、开发、生产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业绩。初步统计,仅30位杰出工程师奖获得者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8项,拥有发明专利500余项,且绝大部分排名在前三位。作为农业工程领域的唯一获奖者,您是如何看待这个荣誉的?陈志:众所周知,农业虽然是一个大产业,但是在工程领域却一直属于弱势。在所有的获奖工程师中,我是唯一一个农业工程领域的,也是唯一涉及农业的,我很高兴。但是我认为,这个荣誉并不是属于我个人的,而应该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整个行业以及我的整个研发团队的。首先这个奖是属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变化,所以用机械替代人畜力劳动就成为一种潮流,甚至是一种时尚。再加上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特别是2004年购机补贴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实施,带动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农业机械化的大发展。有了这样的大需求和大发展,才使我们农业工程师有了用武之地,才造就了我们的成就。
第二,我觉得这个荣誉属于我们整个农业机械领域。中国的农业工程事业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接续传承,才有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舞台和成就。
第三,这个荣誉也是属于我们整个研究团队的。我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中国农机院工作,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很多国家科技项目。正是在进行这些科研活动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支完整的农业工程技术研发团队,而我只是他们中的一个代表。与其他的科技领域非常不同的是,工程科技往往需要多专业的协同配合,不可能像陈景润完成哥德巴赫猜想、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就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那样,一个人很难独立完成一项工程技术。工程技术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需要多专业的协同配合。在我们研究的团队里,我主要起组织作用,当然也参加方案讨论、样机试制、性能试验等环节的工作,但更多的工作是其他人做的。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团队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记者:中国现代农业工程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一种传承?陈志:在我看来,中国农业工程能有今天的成就,包括我能获得这样的荣誉,是我们几代人共同努力的成果。首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代农业工程的奠基人。那是在抗战胜利前夕的1944年,时任中国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任首席代表的邹秉文就提出,中国未来的农业发展一定是主要依靠工程技术。在他的努力下,当时的国民政府与美国万国农机公司商定,由万国农机公司资助20名中国优秀学生赴美学习农业工程。这20位青年学生学成归国后,成为了我国现代农业工程的奠基人,代表人物包括曾德超、王万军、陶鼎来、高良润等老先生,他们在世的年龄基本都在90岁以上高龄了,他们就是中国农业工程的第一代。全国解放之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我国陆陆续续派出了一批年轻人到前苏联留学(也有一些并没有出国留学但长期奋战在农业工程一线的),这部分人在改革开放后年富力强,逐渐成为我国农业工程领域的中坚力量,代表人物有蒋亦元院士、汪懋华院士,还包括曹崇文、余群等,以及我上大学时的一批非常优秀的教授,如程悦荪、马成林等等,他们现在基本也都是80岁以上高龄了,他们是我国农业工程的第二代。
而第三代则是在文化大革命前上过大学,恢复高考后考取研究生的一批人,也包括长期在工程技术一线奋斗工作的一批人。他们这批人基础知识扎实,眼界也更加宽广。目前,这批人成为了农业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代表人物有罗锡文院士、任露泉院士、陈学庚院士。这批人目前年龄在65岁—70岁左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j/2014-11-2/nj_76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