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支招玉米跨区机收


何苗

山东省博兴县兴博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张文智这两天很忙碌。9月20日开始,他将带领合作社的15台玉米收获机奔赴河南省南阳、夏邑等地进行玉米跨区机收作业。这两天,他一边忙着组织培训机手,一边忙着与河南当地的农机部门和经纪人联系。9月以来,全国玉米产区的农机部门和农机合作社都在备战即将到来的“三秋”玉米机收,在确保顺利完成当地玉米收获的同时,也将跨区机收纳入工作重点。

一直以来,在玉米跨区机收中出现的机具适应性问题是业内讨论的重要话题,同时也是跨区机收队伍在作业中所要面对的最直接问题。本报采访了专家和几个具有多年跨区作业经验的合作社,请他们为即将“出征”跨区机收队伍支招。

适应性:重点考量

张文智从1996年起就参加玉米跨区作业。往年,他的合作社分为两路人马分别奔赴河南、河北、安徽等省进行跨区作业。而今年,他将跨区作业部分重点移至本省内,放弃到河北的机收作业。提及今年跨区范围的变化,张文智解释,除了考虑作业成本、收益、时间等因素之外,玉米机具的适应性问题也是他今年放弃跨省作业的因素。

一直以来,张文智之所以选择这三个省进行玉米跨区机收,正是因为河南、安徽和河北南部地区同属黄淮海平原,玉米品种和种植模式差异不大。且当时兴博合作社拥有的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和背负式玉米收获机适应这些地区作业,能很好地完成玉米收获。而今年,兴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玉米收获机都更新为2行背负式玉米收获机。张文智的经验是2行背负式玉米收获机不太适合河北的机收作业,作业质量和效率可能会降低。

拥有多年跨区作业经验的全国劳模朱庆来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山东的作业队到东北进行玉米机收作业确实有一定困难。”朱庆来说。众所周知,由于东北玉米种植密度相对较大,使得玉米收获机需要更大的动力才能进行作业,这使得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的作业质量和效率不尽如人意。对于机具本身,在东北跨区的背负式玉米收获机割台磨损率也相对较高。

另外,东北玉米一年一作的特点和当地气候原因使得玉米在不脱皮的情况下很容易腐烂。所以,当地农民对玉米剥皮要求较高。由于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的剥皮质量欠佳,前几年,山东跨区队伍经常带着玉米剥皮机一同前往东北。“这就大大提高了玉米跨区作业成本。”朱庆来说。

机 型:各有所好

以张文智多年的跨区作业经验来看,虽然玉米收获机在黄淮海地区基本通用,但是在不同省份仍旧有一些小的差异。往年他们在外省作业时经常会出现玉米收获机作业后地里的秸秆高度过高的现象。且因玉米种植品种的不同导致玉米秸秆的硬度较高,玉米跨区机收保养机具的费用要高出在山东本地作业的机具保养费用很多。

朱庆来也认为,山东省更适合背负式玉米收获机作业。山东地区玉米种植模式为宽窄行,正好适合两行背负式玉米收获的作业要求,且玉米结穗等情况与机具结合较好,使得背负式玉米收获机得以发挥了最佳作业效果。“我曾经观察过外来跨区队伍的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作业,与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相比,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作业质量没有明显差别。”朱庆来说。

一直是玉米机械化收获“铁杆粉丝”的吉林省榆树市瞬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任旭伟,早在吉林省刚刚引进玉米收获机时,就积极购买,并在实际生产作业后为农机部门反馈各类玉米收获机作业效果。与玉米收获机打了多年交道的任旭伟认为,与我国其他玉米主产区不同,东北地区玉米具有种植行距大、株距密、玉米秸秆较其他地区粗且硬等特点,所以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在东北地区保有量较大。

山东省农机技术推广站站长董佑福从事玉米收获机械研究十余年,他表示,从机具技术和结构上来看,2行、3行背负式玉米收获机和三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在我国黄淮海地区都比较适用;而辽宁、吉林、内蒙古和新疆等地以4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为主,5行机也具有一定保有量;在东北地区,自走式玉米收获机的板式摘穗机构并配备剥皮装置大受农民欢迎,而采用纵轴流式联合收割机籽粒直收加烘干的收获方式也获得了农民的认可;在云贵地区的丘陵山区,目前更加需要小型多功能玉米收获机械。“而对于华北平原,我认为不同的区域要用不同的机型。一年两作种植模式的地区还是适应3行背负式玉米收获机,而一年一作的地区还是推荐使用4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董佑福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气候 品种 收获机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j/2011-9-6/nj_75522.html

  • 玉米小斑病分布
  • 玉米小斑病
  • 玉米大斑病分布
  • 玉米螟
  • 玉米螟1
  • 玉米螟2
  • 玉米螟3
  • 玉米蚜
  • 玉米大斑病
  • 玉米小斑病
  •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