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山东农机化:坚持科技创新带动 实现粮食全程机械化向农业全面机械化的发展(图)


四、通过科技创新,大力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效益。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效益,离不开农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首先,我们注重用科学的组织理念引导发展农机合作社。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利益为纽带,通过机械、土地、资金的有机结合,把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建立农机合作社,大大提高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效益。目前,全省农机合作社已发展到3492个,达到了一乡两社。其次,注重用科学的管理要求实施农机合作社内部管理。我们提出并按照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有较大的服务规模、有显著的综合效益的“五有”标准,加强了对农机合作社建设的规范引导,对全省22个基础强、管理好、效益高、作用大的农机合作社授予“明星农机合作社”荣誉称号并进行了奖励,推动了农机合作社的科学、规范发展。同时,注重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农机合作社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在大力组织引导农机合作社广泛开展跨区作业的同时,积极适应农业农村形势的新变化,加快发展农机化订单作业、套餐服务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机合作社承担的农机作业量已占到全省农机作业量的40%以上,农机合作社作业比单户分散作业收入增加20%以上。

五、通过科技创新,着力增强农机化队伍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执行能力。农机化队伍的科技素质和执行能力是农机化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支撑。我们把增强农机化队伍的科技素质和执行能力始终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突出重点、分层次开展农机化科技创新培训。积极举办农机局长专题培训、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开展学术交流研讨,加强对农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指导推动农机化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全面机械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依托各级农机校健全的优势,通过组织实施农机阳光工程培训、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农机化“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以及开展科技入户、送科技下乡、职业技能竞赛,重点提高了农机手的操作能力和维护保养水平,使他们成为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搭建农机化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农机化创新激励机制,对农机化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表彰奖励,营造了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 林建华)

 

粮食生产机械化全程推进 质量提升

“九五”末,山东省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进入“十五”后,山东省及时把粮食生产机械化重点转向玉米收获机械化。经过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已取得历史性突破。2011年,全省玉米机收率达到80.8%,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8%,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都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为全省粮食生产“九连增”作出了重要贡献。山东农机化实现了“四个发展”,推动了全省粮食生产机械化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装备结构上,实现了由小型单功能机械为主向大型复式高性能的发展。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大型、高性能、联合作业机械快速增长、配套机械协调发展,促进了粮食生产农机装备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到2011年底,全省拖拉机达到250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5万台,比2005年翻一番。大中型与小型动力机械比由1:8.01调整到1:4.74。动力与配套机具比由1:1.58调整到1:1.7。联合收获机20.06万台,背负式与自走式之比由1:0.74调整到了1:1.03。特别是玉米收获机械,五年来以年均1万台的数量快速增长,保有量达到6.9万台。

在作业环节上,实现了由单环节作业向“一条龙”作业的发展。组织农机和农业推广人员,联合制定了《小麦机收、秸秆还田和玉米免耕播种技术意见》和《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和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意见》,在全省大力推行夏季小麦机收、秸秆还田、玉米免耕播种和秋季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的两个“一条龙”农机作业模式,将过去的多个环节的机械化作业配套成龙、一次完成,变“三夏”为“两夏”、“三秋”为“两秋”,减少了机械作业环节和进地次数,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地缩短了农时,加快了生产进度,实现了粮食生产的节本增效。

在服务模式上,实现了由跨区作业为主向合同订单作业的发展。随着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的大量增加,作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引导各地合理确定作业服务半径,逐步由跨区作业向合同订单作业转变,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并日益在农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2011年,“三夏”、“三秋”期间,各地大力推行合同订单作业,共签订订单合同1.1万余份,80%以上的农田作业实现了农机合同订单作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免耕 小麦 经济作物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