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山东农机化:坚持科技创新带动 实现粮食全程机械化向农业全面机械化的发展(图)

零零社区网友  2011-12-28  互联网

“十一五”末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实现,标志着山东粮食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至此,山东开始向农业全面机械化发展。山东省各级农机部门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以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为总抓手,大力推进农机化机具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了全省农机化从粮食全程机械化向农业全面机械化发展的步伐。目前,全省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21亿千瓦,农机总值发展到695亿元,拖拉机达到250万台,联合收割机20.3万台,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了79.5%,其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了88%,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达到58%,其他各业机械化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为我省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民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通过科技创新,努力优化农机装备的结构和布局。农机装备是农机化赖以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前提,也是农机化科技创新水平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工作中,我们科学把握农机化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要求,整合利用农机化产、学、研、管、推、用等各方面的力量,坚持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路子,加大政策扶持推动力度,不断提高农机化科技创新的水平和效果。通过农机化科技创新,继续提高粮食生产机械的科技和质量水平,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机械的档次,加快向复式、高性能、多功能机械发展。通过农机化科技创新,大力开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研发和试验示范。针对我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匮乏,缺少主要生产环节适用机械的问题,我们制定了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总体规划,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着力解决花生、马铃薯、棉花、三辣蔬菜等大宗特色经济作物种、收等关键生产环节所需机械,为全省经济作物机械化大发展提供了装备支持。通过农机化科技创新,加快农村其他各业机械的发展,突出加强了畜禽规模化饲养、水产健康养殖、林果储运保鲜和农产品加工增值机械的研发推广工作。通过农机化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发展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和环保低碳机械,不断满足循环农业、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要求,推动了农机装备的全面优化升级。

二、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农机化生产的水平和质量。农机化生产是农机化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和应用,也是农机化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农机化生产水平的高低,代表着农机化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一是加快农机具更新换代。充分发挥购机补贴等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推动老旧、落后、高耗能机械加速淘汰报废,大力推广发展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大型、复式、高性能机械,不断用现代化的机械装备农业,提升农机化生产的水平和质量。二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根据农机化发展的实际和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各级每年都确定推广重点,着重推广发展玉米机收、免耕播种、土地深松、化肥深施、高效植保、节水灌溉技术和花生、薯类、棉花、三辣蔬菜等大宗经济作物种、收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生产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农机化生产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三是健全完善农机化生产技术标准规范。根据农机化生产的需要,加强了对农机化生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路线的研究归纳和总结提炼。目前,全省已制定机械播种、收获等标准和技术规范17项,逐步建立起了符合我省实际的农机化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为提高农机化生产水平和质量提供了科学的标准依据。

三、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快农机农艺结合的推广和普及。农机农艺结合是农机化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我们采取措施,促进农机与农艺专家结合。形成了农机专家和农业专家进行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工作机制。经常组织专家们进行工作交流,对农机农艺结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组织农业专家到农机收获、播种特别是免耕播种机械生产企业考察、指导工作,听取他们对改进和推广农业机械的要求和建议。专家们长期的工作结合,进一步形成了农机农艺结合的共识。农业专家对靠农机化引领农业现代化、靠农机化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的呼吁越来越高。我们提高认识,实行农业与农机部门结合。农业、农机部门在农机与农艺结合上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合力,农机推广站和农技推广站联合制定了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技术规范,推广实施了小麦、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两个“一条龙”作业技术模式,为加快普及农机农艺结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我们注重在农机、农业部门内部进行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学习培训。把农机农艺结合知识纳入各级农机和农业部门业务学习的重点,使广大干部职工掌握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基本规律,提高推进农机农艺结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了农机农艺结合的推广普及步伐。

四、通过科技创新,大力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效益。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效益,离不开农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首先,我们注重用科学的组织理念引导发展农机合作社。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利益为纽带,通过机械、土地、资金的有机结合,把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建立农机合作社,大大提高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效益。目前,全省农机合作社已发展到3492个,达到了一乡两社。其次,注重用科学的管理要求实施农机合作社内部管理。我们提出并按照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有较大的服务规模、有显著的综合效益的“五有”标准,加强了对农机合作社建设的规范引导,对全省22个基础强、管理好、效益高、作用大的农机合作社授予“明星农机合作社”荣誉称号并进行了奖励,推动了农机合作社的科学、规范发展。同时,注重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农机合作社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在大力组织引导农机合作社广泛开展跨区作业的同时,积极适应农业农村形势的新变化,加快发展农机化订单作业、套餐服务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机合作社承担的农机作业量已占到全省农机作业量的40%以上,农机合作社作业比单户分散作业收入增加20%以上。

五、通过科技创新,着力增强农机化队伍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执行能力。农机化队伍的科技素质和执行能力是农机化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支撑。我们把增强农机化队伍的科技素质和执行能力始终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突出重点、分层次开展农机化科技创新培训。积极举办农机局长专题培训、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开展学术交流研讨,加强对农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指导推动农机化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全面机械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依托各级农机校健全的优势,通过组织实施农机阳光工程培训、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农机化“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以及开展科技入户、送科技下乡、职业技能竞赛,重点提高了农机手的操作能力和维护保养水平,使他们成为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搭建农机化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农机化创新激励机制,对农机化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表彰奖励,营造了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 林建华)

 

粮食生产机械化全程推进 质量提升

“九五”末,山东省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进入“十五”后,山东省及时把粮食生产机械化重点转向玉米收获机械化。经过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已取得历史性突破。2011年,全省玉米机收率达到80.8%,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8%,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都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为全省粮食生产“九连增”作出了重要贡献。山东农机化实现了“四个发展”,推动了全省粮食生产机械化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装备结构上,实现了由小型单功能机械为主向大型复式高性能的发展。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大型、高性能、联合作业机械快速增长、配套机械协调发展,促进了粮食生产农机装备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到2011年底,全省拖拉机达到250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5万台,比2005年翻一番。大中型与小型动力机械比由1:8.01调整到1:4.74。动力与配套机具比由1:1.58调整到1:1.7。联合收获机20.06万台,背负式与自走式之比由1:0.74调整到了1:1.03。特别是玉米收获机械,五年来以年均1万台的数量快速增长,保有量达到6.9万台。

在作业环节上,实现了由单环节作业向“一条龙”作业的发展。组织农机和农业推广人员,联合制定了《小麦机收、秸秆还田和玉米免耕播种技术意见》和《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和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意见》,在全省大力推行夏季小麦机收、秸秆还田、玉米免耕播种和秋季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的两个“一条龙”农机作业模式,将过去的多个环节的机械化作业配套成龙、一次完成,变“三夏”为“两夏”、“三秋”为“两秋”,减少了机械作业环节和进地次数,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地缩短了农时,加快了生产进度,实现了粮食生产的节本增效。

在服务模式上,实现了由跨区作业为主向合同订单作业的发展。随着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的大量增加,作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引导各地合理确定作业服务半径,逐步由跨区作业向合同订单作业转变,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并日益在农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2011年,“三夏”、“三秋”期间,各地大力推行合同订单作业,共签订订单合同1.1万余份,80%以上的农田作业实现了农机合同订单作业。

 

               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一条龙”作业现场

 

在服务形式上,实现了由单体机械作业向农机合作社集团作业的发展。目前,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492个,做到了“一乡两社”,初步搭建了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农机专业大户为骨干、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框架。通过农机合作社的规模作业,推动了全省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农机合作社经营粮田最大的达到6000多亩。当前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完成作业面积1.25亿亩,占农机总作业量的近40%,有效地提高了全省粮食生产的效率和效益。(王丰勇 马根众)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当前第1页/共2页  



http://farm.00-net.com/nz/nj/2011-12-28/nj_75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