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经典中国·辉煌60年:亿万农民圆梦想 走出小康路


米袋子充实,菜篮子丰富。目前,我国肉类人均占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蛋类也已赶上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08年,我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已分别达到54.9公斤、20.4公斤和28.5公斤,有效改善了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

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农业基础十分脆弱。6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亿万农民一直努力改变着靠天吃饭的局面。

政策扶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央6个一号文件,不断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保护力度,极大调动了地方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同时在全社会营造了反哺农业的浓厚的舆论氛围,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领域。

科技攻关。江苏东海县平明镇农民颜景草说,年年以为产量到顶了,可是,年年有进步。看来,科技种田没止境。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实现了农作物品种5—6次大规模更新换代,粮食亩产从1949年的69公斤提高到目前的330公斤。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提高到50%以上。

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各地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等问题,正在寻求农业增产增效新的突破口。 

● 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展

收入多元年年攀升 超越温饱迈向小康

今年54岁的江苏仪征新城镇东升村村民杨翠玲说,儿子和儿媳外出打工,每年都能往家里带回现钱;种粮有补贴,国家连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土地的转包费用逐年见涨,眼看着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舒心。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单一,收入以农业收入、粮食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各项收入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44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其中1979—2008年年均实际增长7.1%。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现金收入更是达到了人均2733元,同比增长8.1%。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深刻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开创了农民的就业渠道,为农民实现小康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到2008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545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9.34%,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1666元,比1978年增加了150多倍。

农民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农民的衣服是补丁摞着补丁,而今,西装革履早已不再新鲜。平板电视、自动洗衣机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农家,小汽车也不再稀奇。

消费结构也变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居民用于吃和穿的开支占到全部生活费支出的90%以上。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了43.7%。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达到了小康水平。

向贫困宣战,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开发式扶贫规划、“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放力度。2000年,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320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5%。进入新世纪,以产业化扶贫和劳务输出为依托,国家实施整村推进,缓解贫困。到2007年,贫困人口减少到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 

●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城乡统筹发展,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乡村大地 

城乡统筹稳步推进 公共事业长足发展

“村里环境好,出门坐公交,看病能报销,娃儿上学不收费,有人管养老”,聊起现在的生活,重庆市綦江县农民余明霞乐不可支。如今,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都切实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

曾几何时,由于城乡发展的巨大差异,行路难,饮水难……种种民生难题阻碍了乡村发展的脚步。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扫除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的“拦路虎”,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通一条公路,兴一批产业。如今一条条农村公路铺到了天涯海角,铺进了高山草原。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公路发展非常有限。到2008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里程为321万公里,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88.7%,东、中部地区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率分别达89.7%、79%,西部地区行政村通公路率达78.1%。

上世纪50年代,农村用电几乎为零。到2007年底,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实现“户户通电”,绝大多数省(区、市)行政村通电率都已达到99%以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土地 连续 油菜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