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颜延龄委员: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形势下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经历过不同的两个30年历史阶段,前30年是以合作化和计划经济为特点的第一历史阶段,是以农产品“量”的追求去解决国民温饱供应的历史阶段;后30年与改革开放30年同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生产体系,它大大解放了农业和农村的生产力,彻底解决了全国的农产品充足供应问题和数以亿计农民的温饱问题,以亿计的农民脱贫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重大成果。

发展到2000年前后,我国农业又面临着新的历史阶段,即:我国加入WTO面对国际农业的竞争和必须参与竞争;我国宏观经济体系由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人类文明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促使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即标准化生产和食品安全问题被提升到未曾有过的历史高度。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两场农业革命,即新中国成立以来第1个30年的农业革命与第2个30年的农业革命的共同特点是:在生产体系方面没有摆脱千百年来中国农业的传统小农生产的局面。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领域中二、三产业获得了巨大成就,与国家宏观的改革开放和微观的二、三产业投资资本的强力拉动直接关联,但与此同时出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第一产业获得的社会资本投入相对二、三产业比例很低,我国农业从生产体系和社会资本投入两方面都大大落后于二、三产业和国际水平,显示我国四个现代化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因此,我国国民经济总量虽然不断增加,但由于各产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因而还只是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大国而不是发展平衡的经济强国。要达到发展平衡,除政策性引导外还必须要有农业领域的投资资本拉动,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重视以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

“现代农业”之所谓“现代”,某种意义上正如“现代工业”一样,作为重要的国民支柱产业,它必须是全面地从与现代金融体系相匹配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生产体系、新品种和新技术到应对现代商品市场需求的食品安全生产和标准化生产的需求等各方面紧密衔接的现代产业:

1.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农业生产形态,只有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才能真正做到食品安全,而食品安全是“中国制造”质量安全问题的焦点;

2.当代农产品国际贸易往往脱离纯经济范畴,还上升到外交政治的层面,面对国际农产品贸易设置新的壁垒,发展现代农业是应对国际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环保壁垒、商业道德壁垒和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的有效手段;

3.农业领域新品种和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现代农业是承接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高效率载体;

4.传统小农生产方式抵御频繁的天气异常和市场的变化莫测所带来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现代农业由于资金、人才和技术的密集投入,显然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

5.我国农村大量相对高素质的劳动人口向城市和工商业流动,形成我国农村人口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随着政府出台政策重视维护进城农民的权益和社会福利,趋利性使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将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廉价而低素质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越来越难以生存,不能长期依赖低劳动力成本去发展农业已是大势所趋,有必要以现代农业所带来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观念和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去适应农村人口结构重大变化所形成的新的产业发展条件;

6.现代农业追求产业链的延伸去增加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以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政府财税收入,这是传统农业以初级农产品直接面对市场的旧有生产形态所无法比拟的;

7.现代农业需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可以与国内银行的商业化经营理念接轨,必须要有企业化的农业生产体系与现代金融体系衔接,才能使农业产业顺利获得金融资本的支持,而包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所有产业缺乏了金融资本的支持都难以发展,农业产业的特点是投资大、回报期长,更需要以农业现代化经营去获取金融机构的支持,进而获得其它资本市场的支持,从而使我国农业获得更多的总体资本投入量;

8.现代农业必须企业化运作和需要适度规模经营,它与“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下的小农生产体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双轨运行、并行不悖。随着城镇化扩大和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流动以及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制度不断完善,各地政府鼓励农业企业向农业投入更多资本去实现规模经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政策性基础条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发展现代农业 标准化生产 农业生产 传统农业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