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盘点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机化发展关键词(三)


1992年   关键词:增机减人

1992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达到最高峰时为3.91亿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59.7%,乡村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也达到最高峰,约为3.42亿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52.2%。这个时期,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2.94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25.6%。也就是说,约3/4的农业作业还靠人力手工生产方式完成。这一连串关于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以及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的数据,说明了自农村改革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历了一段增机又增人的发展时期,农业机械化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抗灾防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人力的替代作用长期未能显示出来。

自此,随着农业机械装备增多,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力数量开始减少,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的作用开始显现,我国作为最大的传统农业大国开始了增机减人、农业劳动力比重和数量双下降的历史进程。我国农机化领域著名学者、中国农大教授白人朴断言:“虽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条件的变化,增机减人过程还可能出现一些局部或暂时的曲折反复,但增机减人(育人、转人)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

1993年   关键词:“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作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全国人民以极大地热情开始发展农业机械化。“全党动员,决战三年,为198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奋斗”再度点燃人们的热情,从“十年大解决”到“1980年机械化程度达到70%左右”再到“1985年达到85%”,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欲速则不达的“左”的盲目指标曾使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走了不少弯路。虽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在过去几十年的曲折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令人睹目,但在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历程中,对于农机化地位的质疑和争论之声总是不绝于耳。

1993年1月,全国农机管理工作会议召开,国务委员陈俊生向会议发贺电,强调指出“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正是这一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提出的有力论断,再次统一了我们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农机化的重要战略地位也再次得到了确认。实践证明,农业现代化的实质是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化农业的生产过程,基本上依靠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来完成。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设施农业、高效收获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通过机械的动力、精确度和速度才能达到。农业生产中的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更是需要依靠机械化作业。发展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历史告诉我们,农业机械化在实现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及由自给自足性农业向商品性农业转变这两个转变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在这一年提出的“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的论断,为我国农机化发展找准了定位,也成为了90年代后期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 农业现代化 农业和农村经济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