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突破与发展——改革开放30年河北农机化精彩片断回眸


取得机械化秸秆还田的重大突破是河北省农机工作的又一个亮点。

改革开放以后,富裕起来的农民,不再将玉米秸秆作为燃料。由于秸秆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农民将大量秸秆就地焚烧,狼烟四起,遮天避日,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成为社会反映强烈的一大“公害”。河北省委、省政府领导要求,尽快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给秸秆找出路。

省农机局提出了机械化秸秆还田方案,成为行之有效、技术成熟、可实现市场化、商品化的秸秆利用途径,得到省政府主管领导充分肯定。

1998年,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为河北省农业发展十大工程项目之一首批启动。

1999年河北省政府提出以机械化秸秆还田为主要途径,利用三年时间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问题的总体目标。

河北省农机局制定了工程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建设环京津、环省会、环机场和高速公路两侧、铁路沿线48个重点县(市、区)核心项目区,辐射和带动全省机械化秸秆还田发展。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河北省农机局健全农机化投资体制,加大资金调控力度,制定秸秆还田机具补贴目录,全面推行国补资金封闭运行、以物代补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农民和农村集体组织投资的积极性,拉动农业机械化的投入,提高机械化秸秆还田装备水平。三年中,农业部和省财政投资2230万元,以政府补贴形式拉动农民和农村集体自筹资金7.5亿元,是政府总投资的33倍,全省共增加大中型秸秆还田机1.7万台,大中型拖拉机2.7万台,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由1998年的800万亩增加到1400万亩。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补贴以来,机械化秸秆还田继续作为补贴项目鼓励发展。秸秆综合利用途径不断拓宽,由原来的单纯秸秆还田拓展到压块饲料、打捆、揉丝、青贮等多途径。2007年秸秆还田机达到8.02万台,完成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2512万亩,占全省玉米种植面积的54.3%。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技术在创新。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河北省开始试验一年两熟地区 “小麦秸秆覆盖玉米免耕播种配套技术”,即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由试验到示范推广,夏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已趋于成熟。河北省夏玉米免耕播种机达到11万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达到6万台,推广面积占到玉米播种面积的76%,并获得了农业部丰收计划奖,一年两熟地区基本实现了夏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小麦秸秆覆盖玉米免耕播种配套技术,改变了传统手工和半机械化小麦收获方式,以及“大耕大种”、夏玉米人工点种方式,配合优良品种使用、机械化肥深施技术和麦秸覆盖保墒节水技术应用,夏收、夏种由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半个月,缩短到目前1、2天,为玉米生长抢得了积温、延长了生长期,提高了产量。小麦秸秆覆盖玉米免耕播种配套技术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玉米生产由传统耕作向现代耕作制度的转变。

新世纪之初,河北省农机局围绕机制和技术的创新,将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和玉米机收作为重点农机化技术进行研究。按照市场化运营机制,以利益为纽带,集科研、生产、推广、使用为一体,联合科研、修造、企业等单位,组建了省农机化产业开发联合体,以自主开发为主,引进为辅,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开展机具质量攻关。经多次试验对比、综合评价筛选机型,引进乌克兰玉米收获机与上海650型拖拉机技术对接,整合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样机,进行了中试并批量生产;研制出了2BMFS型小麦玉米两用免耕覆盖播种机, 从2000年第一代样机开始,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努力解决保护性耕作机具质量问题,研究改进方案,先后推出了5代机型,使改进后的机具作业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河北省农业耕作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节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在全省不同区域18个县启动,几年来进行了多项田间作业试验,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节本增效明显的小麦免耕覆盖播种技术路线。新的技术模式与传统种植相比较,蓄水保墒效果好,成穗率高,千粒穗重,在抗旱、防冻等方面的抗逆性强,平均亩增产23公斤,增幅为6.3%,每亩可减少农机作业费30—40元,小麦免耕覆盖播种技术节本增效趋势明显。到2007年,全省累计实施面积达到559.54万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联合收割机 玉米 免耕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