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农机化发展形势、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上半年农机化发展形势
今年上半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预计农机总动力达到6.6亿千瓦,比上年同期增长约6%;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119.7万台,比上年底增长7.3%;小型拖拉机1504.7万台,比上年底增长2.5%;联合收割机45.5万台,比上年底增长11.9%;水稻插秧机7.8万台,比上年底增长16.4%。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5.2亿亩、3.8亿亩、3亿亩,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2个、5个、4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抢收抢种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主要发展特点
1、农民需求旺盛。春耕未热,农机先热。今年农机市场在2月份就呈现出旺销的势头,销售旺季较往年提前2个月启动,农民购机热情高涨。购买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多,水稻插秧机、收割机多,高质量、高性能机械多,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据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统计,1-5月份大中型拖拉机销量近6万台,同比增长26.7%,其中5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增幅达50%以上;联合收割机销量为8.1万台,比上年同期增长16.3%,其中水稻联合收割机增幅在50%左右,玉米联合收割机生产、销售量大幅增长;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增长速度较快,典型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配套农具增长速度为20-30%。
2、农机工业发展加快。受补贴市场拉动,农机工业在竞争中提速发展,农机生产、销售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型农机企业产销两旺,规模效益逐步显现。据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反映,1-4月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23亿元,同比增长23%,完成销售额420亿元,同比增长24%,产品产销率达98.1%;共完成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64.2%,远远高于去年同期26%的增速,是机械制造业中增长幅度最高的行业。
3、农机作业服务成效显著。一是作业水平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今年“三夏”期间全国共投入联合收割机35万台,近7000个跨区机收服务队开展流动作业服务,完成机收小麦面积2.3亿亩,机收水平达到80%。据测算,机手通过跨区作业服务获得收益25亿元,农民节本增效80多亿元。二是作业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跨区作业服务范围由以小麦跨区机收为主,逐渐扩展到水稻跨区机收和跨区机插秧等领域。三是服务模式有所创新。农机实行机收和机整地、机播复式作业“一条龙”服务,使今年的“三夏”变“两夏”,深受农民欢迎。既减少了作业次数,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更赢得了时间,特别是一些地区在小麦联合收割机上增加了二次清选和秸秆粉碎装置,不仅降低了粮食损失率,提高了清洁度,而且秸秆直接还田,还培肥了地力。
总体看来,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机生产、销售、作业市场全面发展,农民购机积极性高涨,农机社会化服务全面推进,农机化地位不断提升。
(三)原因分析
一是中央和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农机化发展。2004年和2005年中央连续两年发布“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对农民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给予一定补贴,并且将其上升为中央“两减免、三补贴”的重大惠农支农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于2004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农机化发展开始走上依法促进的轨道。天津、宁夏、辽宁省(区)人民政府先后下发了农机化发展意见,山东、陕西、广西等省(区)制定和修正了地方法规,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发展农机化的目标和措施。这些为农机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全国逐步形成各级政府讲农机、抓农机的良好格局。
二是国家对农机化投入力度加大。2005年,中央财政投入3亿元用于农机购置补贴,据3月份统计各级地方政府投入的补贴资金超过8亿元;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机装备推进项目于2004年启动,投资1亿元补助用于标准粮田农业机械装备建设。在中央政策的带动下,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机化的投入力度。如河南省,今年各级财政投入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将达到5000万元,比上年高出近一倍。
三是农民生产观念发生了转变。中央和各级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两减免、三补贴”政策的兑现,稳定和保护粮食收购价格等一系列举措,使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生产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农民愿意更多地采用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改善农田劳动环境,提高生产生活质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j/2005-7-18/nj_4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