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叶霉病是本市保护地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广泛,发生普遍,病田病株率一般为60%-80%,严重地块100%发病,致使植株提前拉秧,对产量影响很大。
症状识别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花和果实等部位。一般病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初在叶正面出现边缘不清晰的褪绿淡黄色斑,随后在叶背面病斑上长出乳黄色渐变为灰褐色至黑褐色的绒状霉层。严重时多个病斑相连,可引起全叶卷曲坏死。细嫩茎部和果柄上也能产生与叶部相似的病斑,并可延及花部,引起花器凋萎或幼果脱落。果实受害后,多在蒂部产生近圆形的硬质凹陷斑,并可在果面扩展,病斑表皮下有时产生黑色针头状的菌丝块。
发病规律
自番茄幼苗期开始,直至结果后期,该病均可发生。病原菌以菌丝体或者菌丝块附着在保护地设施表面或土壤中的病残体上,也可潜伏在种皮中或者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越冬病菌遇到适宜条件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初次侵染,发病后形成的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进行多重侵染。分生孢子大多在夜间高湿条件下形成,白天借气流飞散传播附着在番茄叶片上,夜间分生孢子在叶面上的露滴中萌发,从气孔侵入。保护地病株上的病菌可直接传播到露地栽培的番茄上。
在番茄生育温度下,相对湿度越高、高湿持续时间越长,越有利于番茄叶霉病发生。该病潜伏期为10-14天,从发生到流行时间短。温室或大棚内种植过密,浇水过多,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和光照不足,病害发生都比较重。
不同番茄品种间对于番茄叶霉病具有明显的抗性差异,可以利用抗病品种防治叶霉病。但是番茄叶霉菌生理小种非常多,生理分化较快,已培育的抗病品种都属垂直抗病品种,连续大面积种植极易导致小种变异,产生新优势小种,使品种抗性丧失,造成更大危害。
防治方法
■选用种衣剂处理的种子,未处理的种子在播种前应先在阳光下晒2-3天,然后用55℃温水浸种15-20分钟,并不断搅拌,再晒干播种。或用10%磷酸三钠浸种10-20分钟,捞出冲净后催芽。
■加强管理,浇水后及时通风,避免长时间闷棚。及时清除下部老黄叶片,以利于通风透光。
■预防用药,可以选择25%甲硫·腈菌唑可湿性粉剂、47%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55%多抗·丙森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发病初期可以选用15%抑霉唑烟剂;也可选用35%氟菌·戊唑醇悬浮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和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有条件时应尽量选择用水少、分散性好的常温烟雾施药机等新型高效药械,在避免过多增加棚内湿度的同时,使药剂在整个棚内均匀分散,显著提升药效。(蔬菜科)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zw/2017-2-15/224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