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科技下乡要合“时宜”


□曹涤环

每年年底或年初,各地都要举办看似轰轰烈烈的科技下乡活动,年复一年,可形式还是依旧。面对不断变化的技术和物质市场需求,是否应该听听农民的呼声,把大多流于形式的科技下乡变得更加富有针对性、更加符合农村的实际呢?

首先,科技下乡要做到“保鲜”。有的培训资料不是针对实际编写,而是组织一些技术人员坐在屋里写出来的,没有摸准农民对科技需求的脉搏。现在,农民不但需要科学种养的知识,而且需要科学采收、科学包装、科学运输、科学保鲜等整套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综合服务技术,哪一个环节的科技含量跟不上去,都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效益。然而现在的科技下乡内容主要满足于产前产中的技术方面的宣讲,所以让农民感到不满足,觉得不新鲜。另外,有的涉农企业在下乡活动中,其重点往往放在推广自己研制的产品上,而农民所需要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如新型化肥、农药和各种新型农机具的使用方法介绍得少,多数不能给农民以满意的答案。更值得商榷的是,有的把这一活动当做一种应付,发发资料,送送书藉,走走过场,这怎么能让农民感到满足呢?

其次,科技下乡要区域化。目前农村中出现了各类致富增收的生产实体,有的地方涌现了食用菌、名优果品、特种养殖等大型生产团体,他们所急需的农技知识各有所侧重。土地流转以后,各地按特色形成了茶叶、蔬菜、水产、水果等块状种养的区域布局,这些不同布局的生产地方,在化肥、农药等农资品种的使用结构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在科技下乡前,事先分析一下这些特色块状结构的需要,由各对口部门分门别类编制科技资料,并在科技下乡中结合这些特色块状布局有针对性地发放资料,由相应对口的科技人员讲课、解答疑难。如果提供这样的专业化、区域化农技服务,效果当然就会好得多,针对性也会强得多。

再次,科技下乡要看准对象。一些企业在开展科技下乡时,不分男女老少,一律请来听大课。文化水平高点的、理解能力强点的年轻农民当然可以学到点科技知识,而文化程度低、理解力差的农民大概只能成为“陪训”。有的培训内容并不是农民急需的,有的讲课是专家和技术人员的科研成果,虽然中听却不管用,农民学到的只是“囫囵吞枣”的技术,使用起来联系不上实际,其实他们都想多看看实际操作或演示,这样方可学以致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食用菌 农机具 经济效益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