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流通新体系有利于净化市场


□曹涤环

前不久,在边远的农资市场上,出现了一起利用矿砂冒称磷肥的坑农事件,事后通过化验,所谓的高含量磷肥,有效磷的含量几乎为零。不仅如此,使用这种假冒农资后,西瓜长成鸡蛋大,棉花叶片卷曲焦枯,稻苗因矿毒毒害状若火烧,农民一片叫苦声。

当前在一些地方出现的这些情况,归根结底还是农村消费环境太差所造成的。

首先是农村流通体制建设相对落后。过去,农业生产资料由供销社和农业“三站”担当主渠道经营,他们在基层设立的农资经销点,成为农友们购买放心农资的主要场所。随着市场的放开,一个县的供应网点,由过去的一百多家,扩展到现在的几百家甚至近千家,既给执法增加了难度,又使假冒伪劣农资有可乘之机。目前在农村出现的深受农民欢迎的农资超市,为杜绝假冒伪劣农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处在新兴发展阶段,惠及广大农户在一些地方确是鞭长莫及,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农民而言,他们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各种形式的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处在初级阶段,代表农民利益的市场组织数量还是为数不多,调控机制不健全,市场监管也比较松散,信息沟通不够,不但制约了消费的扩大,而且容易让假冒伪劣产品钻空子。

其次是农村基层商业网点问题突出。多年来,基层农资流通网络残缺不全,形不成规模,基本上处于有点无网的状态,农资经营单位小、散、乱问题突出。这些经营者整体素质低下,管理不规范,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现象依然存在,基层农资小卖店仍是农村网点的主体,流通的基础设施落后,造成流通成本过高。因此,一些经销商为了牟取个人利润,往往容易上质量差、价格低的伪劣农资的当,为假冒农资进入市场埋下了隐患,致使农资案件此起彼伏,防不胜防。

再次是农村农资市场流通方式滞后。目前在农村大量存在的是集市贸易、代销点和小型批发市场等农资贸易方式,虽然各地每年都在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扶持和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农资企业等直接到乡村设立经销网点,尝试推广农资连锁、农资农技“双连锁”等方式,以期构建农药、化肥、种子、农膜和农机经营的新型农村市场流通方式。但现实情况是,这些尝试还处于起始阶段,数量不多,点小面窄,暂时还不能在现代农资流通中占据主导地位,暂时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因此,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资流通新体系,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才是打击和严防假冒伪劣农资进入市场的根本举措。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磷肥 组织化 西瓜 农民利益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