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兆勇郑红艳
日前,中国农民农资使用状况大调查的记者深入岳阳市君山区采访,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了当地的种粮大户邬德良。
邬德良现年36岁,名片上印有君山区钱粮湖蔬菜购销部的信息。他2001年前在外地做生意,亏损后选择了回家承包土地这条致富的道路,主要种植南瓜、甘蓝和甜糯玉米,销往河南、河北等地的大型超市。土地承包面积900多亩,另外通过订单农业,签约回收各类蔬菜,签约的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
邬德良在其承包的南瓜地头上对记者侃侃而谈,从南瓜种植、田间管理到收购销售这一条龙的程序,不但专业,而且透着精明,让记者不禁怀疑这是不是个农民。在接下来的交谈中,记者的疑问得到了证实———他确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农民。
此人每年南瓜的销售量在7000吨以上,自家地的产量就高达5000余吨,现在所有的农业种植及管理工作都由其一人承担,包括作物施肥、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等各项工作。加上其他几种作物,每年的复合肥用量在50吨以上。
他喜欢尝试种植作物新品种和使用化肥农药新产品,现在使用的复合肥全部是鄂中牌,这是通过自己试验后作出决定,几年使用下来,增产效果明显。
“几年前,我在报上看到了一种防治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为害南瓜鳞翅目害虫的国产农药,这种农药在当地没有销售,我辗转到了省城长沙才买到。”邬德良说,在农药的使用上,他并不盲目购买价格昂贵的进口农药,通过小面积的用药试验后,根据治虫的效果来选择,现在每年的农药要花费几万元,全部使用绿色环保农药,以保证产品农药残留量低。
记者问及目前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他显得一脸的无奈。现在田地中所有的水道疏通、田间道路都是自己花钱修缮的,每扩大一次承包面积,都要花几千元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为什么不找政府解决呢?”
“太麻烦了,要办的手续太多,花费的时间太长,最大的问题是还有可能办不下来。”
邬德良的农业生产和销售走的完全是一条市场化的道路,没有借助政府的力量,所有事情亲力亲为。他说他不喜欢和政府部门打交道,还是市场化运作来得单纯。在采访过程中,他的手机一直不停地在响,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农民,而更像是一个商人,事实上他也就是一个商人,一个在土地中成长起来的商人,他在实现个人财富积累的同时,也带领着周围的村民一同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增收,并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农村生产效率。
尽管如此,邬德良还是不断地强调,种植是个风险最大的行业,投入下去了不一定就能收回成本,就拿去年来说,由于各种农产品的价格纷纷降价,他在承包的300亩土地上辛辛苦苦地劳作了一年,结果还是亏损了六七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8/2009-10-23/291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