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大力发展高效硅肥正当时


□本报记者 王亚丽

“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一直是困扰中国农作物种植的问题。面对国内外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硅肥以无毒、无腐蚀、不变质、不流失、无公害等特性成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高效优质肥料。此外,硅可以代替部分磷,且能提高植物对磷肥的吸收率。对此,“中国硅肥之父”、河南省硅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蔡德龙博士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硅肥的发展时机已到,应尽快发展这种高效优质肥料。

全国土壤大面积缺硅

土地抽样测量表明:全国有50%即10亿亩左右的耕地缺硅,每年需要3000万~3500万吨硅肥。蔡德龙告诉记者,世界硅肥应用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日本,在此后20年时间里,美国、东南亚等地迅速掀起硅肥推广热潮,但硅肥在国内一直鲜为人知。

国内硅肥研究进展缓慢,主要是因为氮磷钾肥料的推广应用比国外晚。在国内外植物营养界,早就有“中国华北地区不缺硅”的学术定论。但实际上,从来没有人对华北土壤的有效硅含量作过系统的实验。而事实上,蔡德龙带领研究人员在黄淮海地区提取样品后发现:中国华北土壤碱性确实较高,但有效硅含量并不高,有的地方甚至比南方一些地区还要低。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河流中下游流域有效硅的含量在百万分之十以下,比世界上已经广泛使用硅肥的日本、菲律宾、韩国等国河流中有效硅含量都要低。

在多次对比试验中蔡德龙发现,在华北地区,土壤硅含量达到百万分之二百五十(250ppm)时,再施用硅肥,作物才会停止继续增产。蔡德龙因此把土壤中有效硅含量250ppm暂定为黄淮海平原所需要硅的临界值。他还大胆提出:土壤类型不同,临界值也不同。这一观点被此后的一系列试验所证明,并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蔡氏理论”。最近5年来,科研人员在东北地区大面积推广硅肥时发现,即使在硅含量达300ppm的土壤中使用硅肥也有增产效果,就是对这一理论很好的证明。

发展硅肥从添加剂做起

在确认中国大面积土地缺硅的状况后,蔡德龙结合中国土壤、作物等实际情况,把从日本带回来的硅肥生产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在国内开展了硅营养及硅肥的研制与应用课题研究。

硅元素是个“不爱动分子”,可以持久保持肥效。但也正是因为它的“不爱动”,即使把硅肥施于作物根部周围,也不容易进入根圈。这就是国际肥料界百余年攻而未克的“根圈理论”。

据蔡德龙介绍,他研制出一种独特的硅肥添加剂,不仅可以消除硅肥对其他元素的抑制作用,还可利用各种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力,促使硅元素向植物根圈移动,增强植物对有效硅的吸收,从而大大提高肥效,同时又不至于因施用硅肥而影响植物早期对其他营养成分的吸收。该硅肥添加剂不但可以减少硅肥用量,推动二氧化硅移动和促进作物吸收,而且可以使作物增产效果更加明显。

蔡德龙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完成的博士论文《微量元素肥料的土壤———植物系的移动》曾引起国际植物营养界关注,称它不仅有效解决了植物生长初期的营养平衡问题,还找到了促使元素向根圈移动的途径,是硅肥研究取得的两个重大突破与创新。

尽快建立国家硅肥研究中心

蔡德龙表示,当前硅肥能够改善农作物品质的特性正在引起世界范围内土肥专家和植物营养学家的重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对硅肥很重视,认为硅肥对杂交水稻来说是个好东西。

据估算,若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年需硅肥至少3000万吨。过去几年,全国硅肥的产能只有100万吨左右,现在的硅肥产量只能满足市场3%的需求。蔡德龙指出,千万不要小看这个3%。科技推广史证明,一个科技新产品如果不能跨过3%的市场需求线,就可能夭折。而一旦跨越3%的市场需求线,就说明其产业化的起步阶段已经完成,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值得一提的是,硅肥生产的社会效益很好,生产原料主要是工业废渣。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土地 抽样 进展缓慢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