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主要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面对来自高层愈来愈严的“高压政策”,农药企业如何主动从中领会和把握?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来应对?
近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湖南农药工业协会秘书长汪建沃和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陈伯适。二位专家均表示:“中国水资源形势严峻、缺水问题严重,这一问题是摆在农药企业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汪建沃告诉记者,根据农药企业的生产特点,系统、科学的划分,节水措施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技术型工业节水措施。间接冷却水的循环使用,生产工艺水的回收利用,水的串联使用,水的多种使用,采用各种节水装置。二是工艺型工业节水措施。改变耗水型工艺,少用水或不用水,汽化冷却工艺、空气冷却工艺、逆流清洗工艺、循环用水工艺、干法洗涤工艺。三是管理型工业节水措施。完善用水剂量系统,制定和实行用水定额制度,实行节水奖励、浪费惩罚制,制定合理水价,加强用水考核。
结合“三条用水红线”,农药企业究竟该怎么办?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陈伯适提供的相关数据和解决对策为农药企业应对现状提供了思路。
第一条红线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到2030年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由于农药企业特别是原药企业对于水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一些地方为完成节水和降低用水指标,往往“大刀”挥向“用水大户”砍去。
对策:农药企业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摒弃以往粗放型的用水模式,精打细算,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耗水总量逐步降下来。
第二条红线是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对策:农药企业应该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加大投入,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通过改变生产工艺,严格生产管理,逐步提高用水效率。
第三条红线是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15年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对策:农药企业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末端治理”模式,实行“源头控制、全过程预防污染”的清洁生产模式;农药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农药企业要“下大力气”、“动真功夫”开展废水回收利用工作;农药企业要舍得投入,认真开展污水治理工作,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措施和处理技术,确保废水达标排放。
结合“三条用水红线”,农药企业应该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第二等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有机结合、有条不紊的真抓实干。不踩“三条用水红线”,农药企业和员工应该树立家家有责、人人有责的理念。从现在做起,制定企业“三条用水红线”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车间、落实到班组、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个人,从“源头”抓起,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严格控制和管理,坚持“不达目标,绝不收兵”的态度。
另据了解,前不久通过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查的湖南沅江赤峰农化有限公司,由于地理位置紧靠洞庭湖,生产用水直接从洞庭湖取水到公司蓄水池,再从蓄水池用泵输送到各车间使用。相关数据显示,仅2010年该公司就从洞庭湖取水225万吨。该公司负责人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对于水资源的管理会越来越严,公司在按照排水量收取污水费的费用将会越来越高,压力会越来越大。正因如此,该公司2011年初管理层果断作出决策,在原药生产车间上马了一套凉水系统,利用将车间冷却水回收到清水循环池,通过自动过滤系统后用泵将水送至凉水塔降温,再将水送至车间使用,这样就实现了企业用水内部小循环。按照效益估算,该项技术改造完成后,公司取水量大大减少,由以前的每小时取水250吨件减少到目前的50吨,全年可减少取水173万吨,全年共可以节约取水费、电费333800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5/2012-07-17/39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