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的新型播种技术,玉米晚收、小麦晚播配套栽培技术,药肥‘双减’、精准施用等技术,都瞄准了绿色高效的目标,抓住了当前黄淮海种植区粮食生产的关键症结,并且收效明显。”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专家、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王法宏说。
转化推广:让农民“看了就能学、学了就有用”
这处占地600亩的示范田,是由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自2018年承接项目以来,合作社与项目实施单位紧密合作,既圆满完成了科技试验和示范任务,还稳步提高了合作社种粮效益。“好品种咱先选,好技术咱先试,还能承担订单育种等任务,合作社的农机、植保机械服务范围和能力也增强了,带动作用更明显了。今年,合作社的1300多亩土地,预计小麦平均亩产可达1200斤。”合作社理事长薛丽娜说。
肥城市种粮大户李忠,近年来没少参加科技观摩活动,这次参观却有更多感触:“不仅是展示的品种多、技术多,更重要的是技术操作规程相对简单、农机农艺融合程度高、对比展示效果有说服力,基本上是‘看了就能学、学了就能用’。”
以示范田主推的麦玉“双晚双减”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为例,该技术小麦选用单株生产力强、抗逆性强的优质高产中早熟品种,玉米选用耐密、抗倒广适、适宜机械化的中晚熟品种,抓住“玉米晚收机收、小麦晚播增密”和精准施肥等技术要点,目前已取得周年增产17.5%、减氮28%的节本增效效果。
“当前的科技示范推广趋势要求,先进科技不仅要使用效果好,还得简便易操作。”常年在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一线的王法宏坦言,“这不仅要求我们的科研力量要联合起来攻关,还要求科技工作者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研究栽培的也要懂品种、懂农机,进而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才能研发出先进实用科技。”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6-05/104434.html